按行业以往的规律,每年的春节前后都会形成一个或大或小的销售高潮。如今已离春节越来越近了,但从一些企业那里了解到的情况以及市场的观察来看,今年市场并未达到预期热度。
于是,很多人开始焦虑,2007年市场销售会不会又像去年下半年一样沉闷。面对如此境遇,相信每一位业内人士都会予以高度关注。在谈到造成2006年缝机市场沉闷的原因时,台州市某整机企业负责人给出了这样的总结:其中很大程度上受服装业升级转型的牵制,另外也受国家投资政策变化的影响。当然,缝纫机行业自身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也是症结所在。
真如这位企业负责人所说的这样吗?
为探寻这一答案,笔者走访了一些缝纫机生产企业和服装企业,从设备使用企业的产业升级,以及缝机企业自身的针对性措施等角度人手,解读市场回暖问题。
设备使用企业的产业升级
近十多年来,缝机业和服装业共同经历了从“世界工厂、中国制造”逐渐向“中国设计、自主创新”转变这样一个过程。尤其是刚刚过去的2006年,更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一年。这不仅包括了中国服装业正在经历着势在必行的产业升级,同时也包括许多发生在缝机业里的产业竞争、整合和政策更替。
缝制机械行业的发展受到服装业的制约十分明显,作为上下游产业关系,服装业的现状始终为缝企所关注。
近几年来,中国的服装产业“外流”现象相当严重。一方面,中国服装产业正面临着越来越高的挑战,各种新型贸易保护壁垒和发达国家绿色标准门槛的提高,使中国服装产业继续走粗放型老路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与此同时,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与我国相比也更具优势,产品结构又与我国大体相同。目前,有一些粗加工产品品的竞争力甚全已经超过了我国,例如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服装生产市场,由于贸易政策的保护已经迅速
发展成为“后起之秀”,并逐渐取代了我国某些正在萎缩的市场。
另一方面则是我们自身的转变,有服装业内人士如此分析和争论道:未来中国服装行业的道路只能有两条,即低成本的巨无霸与高附加值的品牌道路。支持前者的人认为,走低成本道路的企业就是要抓紧时间用资本杠杆快速整合生产能力,以产能优势获取采购优势、政策优惠。支持后者的人觉得,走品牌道路的企业就要进行战略的转型设计,包括区域拓展规划、设计与技术投入、品牌包装、媒体公关与消费者互动、广告策略与传播行为、人力与组织的保障、核心文化的形成、产品结构的区隔与平衡、销售与推广的思路、渠道的分类与利用、产品的终端展示等等,就是要与社会的热点和流行主题相结合,快速释放品牌热量。
如此唇枪舌战,尽管阐述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彼此的结论中仍有共同点,这就是服装业的产品结构和档次需要升级。
时尚产品竞争的终极力量是品牌价值,沉浸在成本竞争之中,往往痛失战略转型的宝贵机会。对于中国的服装品牌,整体形象地位是一个重要的影响要素,中国服装行业在国际上的整体形象地位应该有所改变,但如果还固执地以低成本为主形象的话,中国服装的品牌梦想将很难实现。
所以,服装产业升级势在必行,同时也会影响到上下游行业发展。尤其是对中国缝制机械行业,服装企业的目光将集中在高附加值的缝制机械上,而企业所生产的众多低附加值产品的销售量将大幅下降。
企业发展面临的三个挑战
首先,是土地问题。
笔者在走访中国缝制设备制造之都——台州的过程中常会听到一些有关购买土地的议论。
以前开发商如果有充足的资金,便能购置到自己需要的土地,并且可以用土地抵押贷款,让手中有限的资金流动起来,再去买机器建厂房。但近些年,由于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不少企业为了扩大生产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再加上土地本身是一种稀缺资源,使得企业购置土地的难度加大。
其次,是劳动力问题。
有了土地之后,劳动力紧缺又成了另一个困扰厂商的问题。据台州一位缝纫机厂商介绍,现在在台州地区和沿海地区,一个能相当熟练操作机器的缝纫机装配工很难求,介绍一位这样的工人给厂家可以收取1000元甚至更多的中间费。对于服装厂来说,这个问题也同样棘手,甚至已经濒临技工荒。
最后,是出口退税减少。
对于外贸进出口订单较多的企业来说,出口退税减少让不少企业的利润受到了影响。降低3到4个百分点看似无关大局,但这些企业的产品利润可能仅仅是其售价的3%到4%,恰恰被减少的退税覆盖,造成了利润的下降。
企业的针对性措施
面对利润下降,大部分企业均采取了针对性措施。
通宇集团董事长秘书杨隽斌告诉笔者:“通宇作为一家缝制机械行业的知名企业,一直以来都以市场稳定而著称。2006年,通宇的市场销售并未受到大环境的影响,相反,还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一方面源于规模企业其市场份额的‘惯性加速度’,另一方面则源于通宇未雨绸缪的针对性策略。”当通宇敏锐地感到了销售沉闷局面已经到来的时侯,便立即着手制定降低成本策略,提高企业利润的最传统最保守的办法便是如此。
降低成本主要是降低产品成本。除此之外,其涵盖面还非常广,从产品的研发出炉到最后送到用户手里、从企业支出大型活动费用到办公用品的消耗、从高层领导人到最基层员工都在此策略范围之内。
因此,这种降低成本的策略酷似电脑软件中的优化软件,优化软件一方面可以清除系统垃圾文件,另一方面可以优化各类系统项目。降低成本的策略也一样,既可以免去很多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又可以精简企业各种支出。
但如何把这种策略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则需要企业通过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来完成。在采访中笔者了解到,2006年作为中国缝制机械行业的“企业信息化推进年”,很多企业在此方面收获颇丰,与此相关的报道也都呈现赞叹之势。2006年,浙江台州新杰克缝纫机有限公司和宁波五菱工贸实业有限公司被全国轻工业部评选为“全国轻工业部信息化先进单位”。12月7日,在由中国缝制机械协会主办的信息化研讨会上,新杰克公司汀部经理岳龙表示,整个“十五”期间,杰克在信息化建设上投入了约四千万元,从2000年开始先后实施了OA、PDM、CAPP等信息化项日,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5年SAP项目的成功上线,以及HER的实施又在整体上提升了企业的信息化程度。
降低成本固然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而且建立企业的信息化平台也是“功在现在,利在未来”的远大举措,不过并非多大规模的企业都适合建立信息化平台,小规模企业没有足够的实力,也没有太大的心要。于是,针对企业的自身特点和发展模式,个别企业选择了大胆的应对策略,比如开拓新的市场区域和空间。
现如今,服装业面临产业基地的大转移,很多缝机企业也纷纷紧随,开始打入以前很少触及的内陆地区。在内陆地区中,以崛起的中部最为抢眼,其中包括安徽、江西、山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份。
如今,中部各省都打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旗号,特别是沿海服装产业的转移。中部各省开始争先恐后发展服装产业,使中部各省服装产业蓬勃兴起。据国家统计部门对整个中部地区服装产业的统计,2006年上半年增长21.52%,其中河南51.37%、江西32.63%、湖南27.1%、湖北22.9%等。中部服装加工企业达到7000多家,仅安徽服装加工企业有1000多家,已上规模的有500多家。另从安徽省服装商会获悉,安徽服装市场每年有3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振兴安徽服装产业,各级主管部门备感重视,使之成为安徽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
可以说,整个中部地区的服装产业已进入发展快车道。
面对庞大的服装加工产业市场,缝制设备的更新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一些大胆的缝机企业看准了这个时机,开始从竞争趋于白热化的市场中抽身出来,准备在这些新兴的产业基地上大展宏图。宁波的一位缝机企业负责人就这样告诉笔者:“对于一个惯于庸常的人来说,人生能有几回搏,对于我们这类规模不太大的企业来说,如果不做一个大胆而果断的抉择,也许就在激烈的市场洗牌中失去了最后一份市场,这不是我们希望看到。所以我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进人中部市场,当然我们也是有备而来的。”
无论是承袭传统还是大胆革新,让我们欣喜的是,企业都已经意识到这个局面的到来并纷纷拉开阵势各显其能。在做大做强的长征路上,避免沉闷局面,做热2007年春节前后的市场,这是一种务实的态度,也是一种前进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