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卖店选址十大误区
一、迷信黄金地段
“非风水宝地不嫁”是厂商专卖店选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态。他们认为,在闹市区、商业中心开店,能以较高的客流量带动销售,开店就要开在黄金旺地。殊不知,黄金地段的昂贵租金与激烈竞争所带来的经营压力,非一般专卖店所能承受。
二、不顾形象,徒求销量
人口密集、购买者众、消费量大……很多专卖店会竞相入驻这样的商圈。但是,只从投资回报的角度考虑店址,未必就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对于经营时尚商品的专卖店而言,除了考虑店址对销量的促进作用外,还应评估其对品牌形象的影响。为确保品牌形象不受损害,厂商在专卖店的选址方面还需强调周边环境的卫生、清洁、美观,尽量避免与杂货店、食肆、机械修理店等为邻。
三、盲目进入竞争饱和区
过度集中往往会造成市场饱和。有时候,位于同一商圈的多家同类专卖店看起来生意都很好,实际上已达到竞争平衡的临界点。新增加一家店,市场就超饱和了,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原先挣钱的都开始亏损,大家只有打价格战。在商圈产品饱和的情况下,与其继续跟进,不如调整思路,选择与现有商品有较强互补性的品类切入,以完善该区域的商品结构。
四、行业偏离商圈定位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整体商业网点布局。何处发展服务业,何处发展IT零售业……各个城市都会有长期性的整体规划。错位选址,逆势而动,往往得不到宏观政策的支撑和大环境的推动,吃力不讨好,最后只能选择撤出。
五、迷惑于客流量的表象
客流量是选址时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但对于专卖店而言,除了要考虑总体的客流量外,更应深入分析客流的有效性。 同一商圈内不同性质的专卖店,其有效客流量的比率差别较大。以为人流密集、热闹的地点就是好商圈,这是对商圈的误解。
六、缺乏借势意识
做生意要成行成市,过分孤立仅靠一家门店单打独斗,未必就是一件好事。巧妙地借对手的势,往往能对销售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麦当劳的店开到哪里,肯德基的店就跟到哪里,这一现象就很能说明问题。
七、广告空间考虑不足
店招、立牌,展示架、海报,这些常见的广告道具对于专卖店的销售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运用得当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有的店面没有独立门面,店门前自然就失去独立的广告空间,也就失去了在店前发挥营销智慧的空间。 因此在选址时,最好是了解门窗是否可改装为落地式大玻璃结构,当地政府对店招悬挂有无特殊要求。
八、忽视顾客消费便利性
如今的消费者越来越挑剔,对购物场所的物业配套与周边公用设施的完善程度越来越重视。有车一族希望购物时能很快找到停车场,老人家不想爬很高的阶梯……一切从自己的便利出发。专卖店必须将这些便利因素考虑进去,否则店址再好,顾客也不愿光顾。
九、低估消费惯性对购买的影响力
很多经营者虽然在定位、商圈的分析上下足了功夫,但因对消费者的消费特性考虑不到位,最终只能草草收场。一些音响、空调类的专卖店进入新开发的大型小区,是因为看到了整个商圈庞大的新居消费需求。在商圈内没有任何竞争的情况下,如果所有有需求的顾客都来购买,自然能养活一家店。但是音响、家用电器这类耐用消费品,价格高,购买频率低,消费者在购买时不惜多跑路、货比三家后才肯掏腰包,对开进小区的专卖店往往并不买账。
十、不考察商业环境的未来变迁
专卖店的投资回报周期较长,一旦周边环境发生变化,必将导致投资无法收回。一般来说,新的城建规划、公共交通设施与路况的改变对商业环境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一些目前看起来很优越的位置,可能过不了多久就会因城市发展变化的要求而陷入改造、拆除的麻烦。
店址决定成败,在充分了解商圈情报、商业布局、市政规划以及消费者购买习性的基础上选址,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决策。专卖店选址必须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在找不到合适店址的情况下,放弃开店计划乃明智之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