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癌童装清查结果一经曝光,立刻引起全国媒体、公众以及服装行业内部对童装问题的关注。据中国质量新闻网报道,六月上旬,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了对玩具、童车和儿童服装等三类产品进行专项监督抽查的结果:本次抽查玩具71种,合格66种,抽样合格率93%;抽查童车12种,合格8种,抽样合格率为66.7%;抽查儿童服装45种,合格29种,抽样合格率为64.4%。抽检产品中,弹射玩具质量较差,共抽查3种,有两种不合格,合格率为33.3%。不合格的弹射玩具是因硬质弹射物的半径小于2mm;弹射机构在未经改装的情况下,能发射铅笔等有潜在危险的弹射物等原因被判定为不合格产品。
四川也发出儿童安全令人担忧的预警。六月,四川省纺织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对全省范围内销售环节的童装进行了专项监督抽查。结果显示,产品抽样合格率仅为37.5%。本次共抽查48个批次产品,不合格的就有30个批次,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是甲醛超标、pH值不符、异味、标识不符、染色牢度不合格、外观质量有缺陷等。
针对广东童装事件专家作出分析
目前,各地已经迅速展开针对童装市场的治理整顿工作。而广东童装,或许正像许多业内人士所分析的那样,“只是这场童装‘灾难’中的案例之一而已。并不是说,广东童装质量最差,很可能是通过媒体,事情被无意间扩大了。”而实际上,广东童装事件所折射的更是一个产业链的整体问题,是面辅料、印染、加工、后处理整个一个大环境。
有关人士表示,事情发生后,大家在不清楚整个事件来龙去脉的情况下,也不去深究其中的原因,却把矛头直指童装生产企业,这对童装生产企业是不公平的。保证童装的质量关乎整个行业的兴衰,而要为社会提供安全的童装,不是童装生产单个行业可以做到的,这需要上下游相关行业统一步伐,合力整改,才能彻底解决问题。同时,要在面料生产、服装生产到终端销售都必须严格把关,但不需要每个环节都参与检测,面料生产商最好来参与检测,童装生产企业最好有相对固定的面料供货商,并要求对方提供有关检测证书,销售商同样如此。但不管童装生产企业还是销售商,最好能承担一定的检测费用,在订单上应该把检测费用计入。在另一方面,童装之所以出现诸类质量问题,中国流行面料检测中心主任杨萍认为,与检测成本偏高及企业抱有侥幸逃避心理都有关系,"偶氮染料检测过程中一个颜色检测的费用就需要四五百元,而童装面料中常常含有多种颜色,如果每批产品都要经过检测的话,成本还是相当高的,"杨萍说,"出口欧美的服装企业因对方要求相当严格一般都做检测,而在国内销售的企业往往想蒙混过关。"
乏力的制约之手“救救我们的孩子……为什么非要等到6月1日这一天才想起来为孩子们做点事呢?还有364天孩子们该怎么办啊……”在互联网上,很多网民发出了这样的声音。而与此相关的,则是整个服装行业持久性的质量检测、市场准入机制的乏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零售业人士表示,超市采购服装通常会严格审核供应商的证件、证照,大一些的零售商还可能派出采购人员进行实地考察。收货阶段,则以照证、批次为准则,进行抽检。但超市销售的商品五花八门,商家不可能就每种商品每样标准都提供专业的质检设备,而这恰恰给某些供应商留下投机的空间。而同时,在很多童装企业眼中,当前在纺织品服装检测标准也让他们必须因时而动。"我国的质量检测标准,在色牢度、羽绒菌群等方面的监测比国外要更加严格。并且,国家在甲醛含量、PH值等方面的监测标准也逐年提升,这就对童装企业有了新的要求。但由于中国市场区域性特点以及产品的库存问题,在去年还完全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可能今年就要归属到不合格产品之列。是保证品牌的美誉度,还是降低企业的损失,成为企业领导者无法逃避的问题。为此,公司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向经销商、代理商召回属于这一范围的产品。并且为了减少经销商、代理商的损失,公司采用了全价以旧换新的举措。“著名童装品牌派克兰帝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杰凡对记者如是说。当记者问及如何看待与日俱增的各项产品抽查时,罗杰凡谈了他的不同看法,”检测这一举措本身无可厚非,而且企业每年投在送检产品的费用也超过百万,这本身就是对于企业、消费者双方的一种保证。但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品牌,每年接受的产品检测确是不计其数。这其中有来自国家权威检测机构、国家消费者协会的产品检查,也有来自各地方性检测机构的抽查。相较而言,国家级检测机构的检测、通报企业、企业申诉、通报媒体等一系列举措相当规范;而某些地方性检测机构对于检测标准和对检测结果进行公布的程序缺乏系统性。一旦出现检测误差,就会对品牌在大众消费者中的信任度造成危害。既然国家对于产品的质量日益规范,那么相应的检测程序的规范化进程也不应停止。据悉,中国服装协会童装专业委员会也已经行动起来,并在6月13日召集相关媒体召开了通话会,就本次大范围的童装危机表达了意见。这时,对于此次事件的报道,社会媒体方面已经少有高调,或是在沉默,或是在酝酿。
从童装问题看童装现状以及发展
针对逐步升温的童装质量问题,业内人士就中国童装发展问题引发思考,指出童装发展的瓶颈与出路。中国服装协会童装专业委员会主任罗建凡日前在CEO畅想未来百题演讲上,戏说了中国童装的“学习”史。他认为,现在中国童装业正在面临“高考”。罗建凡认为,中国童装业“开学上课”是从1993到1996年,当时是由港台服装专家讲课,大陆的服装从业者听课。“小学毕业”是1997年到1999年,当时有部分国内品牌崛起。中国童装品牌从1997年开始和境外的服装品牌竞争。
“激烈的中考”则是1999年。罗建凡认为,从童装角度来讲,1999年之前一直是一个卖方市场,那时只要有合适的产品就有伺候不过来的顾客。1999年之后,突然间中国变成了一个买方市场,优胜劣汰规则被引入到童装市场竞争上来。
从2000年开始,中国童装业遇到“留学生风潮”。2000年以后,很多国内企业开始代理国际品牌进入市场。一些国外品牌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也挤到中国童装市场上来。2001年左右童装业逐渐达到一个高峰,基本上没有卖不出去的童装,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童装市场增加了许多跨越行业的入门者。
从2003年开始出现“留级生的风波”,当时有很多品牌进入中国,真正具备实力的成年品牌开始向儿童品牌延伸。
现在中国童装业正面临一个“残酷的高考”,对“大学”的憧憬也表现出来了。中国服装市场都面临着洗牌、整合,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但上了大学就一定美好吗?罗建凡认为,中国童装业正面临一个竞争大限。
罗建凡指出,目前中国童装业呈现出一种同质化现象,地域性的特点正在被削弱。未来中国童装市场上的产品应该更安全、环保,也更需要个性化。
具体到市场实际情况来看,近几年来活跃在一线的品牌童装的发展似乎陷入了一个停滞不前的瓶颈期。据了解,目前国内的童装市场中,大概有30多个童装品牌,而近几年来,品牌品种没有增加,销售量也没有较大的突破,年销售额过亿的童装企业还不到3家。质量在品牌发展中是关键一步,而部分童装企业却在这一关上使用了急功近利的做法。众所周知,一个有底蕴,有实力的好品牌靠的是强大的资金和良好的文化、精湛的质量控制等,只有这样,一个品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部分企业拔苗助长,首先想到的不是产品质量和产品文化,而仅仅靠宣传来造就一个品牌,品牌由此显得过于单薄,空有一副锦囊,这样的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不长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