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针撑起一个产业
一根小小的缝纫机机针,如今成为海门五大特色支柱产业中的重要一极。而在5年前,海门这一根不起眼的机针,曾引发印度针对中国工业缝纫机机针的反倾销案。
据海门机针协会会长亨利制针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家平介绍,海门东部几个乡镇是国内机针产业最集中的地区,到2002年,仅临江镇就有20多家机针厂家,月产量超过2000万包,产品远销印度和东南亚市场。其中,仅在印度的中低档机针市场上,海门产品就占到30%—40%的份额。但由于生产工艺低端,产品售价仅0.42元一包,不足“德国莱茵”等高档机针售价的五十分之一,引起“德国莱茵”等著名厂家的联名反倾销起诉。这起在业界引起震动而广受关注的“印度对海门机针调查案”,虽然最终以中方协商应诉成功而画上了句号,但其冲击波却让海门机针老板们吓出一身冷汗。
如何让脆弱的“地摊”机针在国际市场上硬起来?江苏麦斯针业有限公司先后投资4000万元,从德国引进了两台国际上最先进的高档机针生产流水线,从韩国引进机针冲压技术,自行研发出了生产中高档缝纫机针的专用设备,其产品再次打进东南亚和印度市场时,引起另一场轰动。新加坡一老板当场做试验,一个5角钱的硬币,“麦斯”机针轻易穿过,“产品的硬度和转速与德国、日本机针没什么两样”。这位要求严格的客商由衷感叹:中国人生产地摊机针的年代已告终结!
脱胎换骨的机针,不仅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国际市场形象,更带来了成倍增长的效益。海门机针的价格也由原先的每包4—5角钱提升到3元左右,增长近10倍。目前,海门已形成临江、三厂、三阳、悦来等东部乡镇“机针产业板块”,年生产能力1.5亿包,占国内总产量的50%以上,其中70%以上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