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西兰,想买到一件本国制造的衣服已经很难新西兰零售商协会总裁艾伯森指出,电视节目中检测的是服装的整体甲醛含量,而国际通行的做法则是检测游离甲醛含量,因此那个节目带有误导性。他批评节目制作人员的失实报道不仅给新西兰全国的父母们带来了不必要的困扰,也损害了新西兰的国际形象。
今年一个全球性的话题是“中国制造”。这股风潮当然也波及到了南太平洋岛国新西兰。
风波起自童装
今年8月,新西兰一家电视台报道说,该国一个7岁男童穿上其父母在Warehouse(南太平洋地区最大的连锁超市,其名从字面上理解是“仓库”之意)购买的睡衣后,发生了睡衣被引燃、男孩受伤的事件。
观众从电视屏幕上看到了男孩受伤的部位、父母迷惑的表情和睡衣的特写。很多观众都知道,凡是那家超市出售的服装,都是产自中国的。
这仅仅是新西兰部分媒体对“中国制造”的质量持怀疑态度的开始。随着欧美国家大肆就“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向中国发难,新西兰媒体对“中国制造”的关注开始升温。
首先是本地的一家名为《倾听者》(Listener)的杂志发表了由编辑乔安妮?布莱克写的一篇评论。她偏激地表示:“亮明立场、不买中国货,让人有满足感……钱可能无法买来欢乐,但用钱去买其他地方产的商品,能买到一点满足感。”但她也承认,这是她“自私的成见”。
与此同时,新西兰电视三台的“聚焦”(Target)节目报道称,该节目人员将一批从中国进口的羊毛和棉布童装送检发现,这些服装的甲醛含量大大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严重的超标达900倍。
节目播出后立即引起全国轰动,也震动了新西兰零售业的高层,并使消费者更加困惑,因为商店里的服装除了极少数来自其他国家外,大多来自中国。如果那么多中国产品的质量有问题,消费者能有什么其他选择?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能不下降吗?
另外,新西兰的华人社区也遭受了不小的冲击——毕竟那是来自自己祖国的产品。而现在,他们一度引以为荣的“中国制造”却成了洋人不信任的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