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中国童装产业由于“品牌机制先天不足”,一直是我国服装行业中的弱势品类。目前,我国童装企业数量不到全国服装企业总数的10%,童装产量仅占全国服装总产量的6%左右。处于品牌“起步阶段”的中国童装产业,在竞争与拼搏中走 长期以来,中国童装产业由于“品牌机制先天不足”,一直是我国服装行业中的弱势品类。目前,我国童装企业数量不到全国服装企业总数的10%,童装产量仅占全国服装总产量的6%左右。处于品牌“起步阶段”的中国童装产业,在竞争与拼搏中走过了“品牌内忧外患”的2003年。“内忧”的是本来品牌机制就不健全的国内童装企业又掉入了“杂牌相轧、压价求生”的怪圈,而已有知名度并颇具规模的成人服装品牌“杉杉”、“红豆”、“李宁”、“森马”等依托品牌优势延伸为童装品牌,在竞争中分得一块市场份额。与此同时,国内儿童饮料业的领军品牌“娃哈哈”、“太子奶”也踌躇满志地跳槽童装品牌。“外患”指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本土童装品牌青黄不接时,乘虚而入的海外童装品牌大军。他们经过10年左右的文化整合与广告攻坚,不仅牢牢地抓住了中国童装的高档品牌市场,还占据了50%以上的中国童装市场的份额,如果加上合资童装企业,则总共占据了近80%的市场份额。当前,意大利、韩国、法国等国际强势童装品牌仍源源不断涌进中国市场。同时,在中国已获美誉度的“梦特娇”、“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服装品牌和全球连锁快餐品牌“麦当劳”,也加快步伐抢滩中国童装市场。
国外服装品牌在中国童装市场上竞相争夺的态势,给予了中国童装企业学习、营造品牌的机遇。童装企业开始尝试品牌运作、发展品牌机制和重视品牌效益,国内外品牌的竞争与合作成为2003年中国童装品牌发展的基本模式。由于海外品牌童装在竞争中的主导作用,促使童装优势品牌群的市场占有率突破了“零”的历史,从无到有缓慢发育,至今占有了三成左右的市场份额。根据2003年11月份全国童装销售的统计数据,将单个童装品牌市场占有率在3.5%以上者定为优势品牌区分方法。三个有代表性城市:北京、上海、武汉的国内外优势品牌群在本市童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2.78%、21.51%、27.84%,中国童装产业进入了品牌童装市场的“初级阶段”。
但纵观中国童装高档品牌市场,强势的品牌童装几乎被国外品牌、港台品牌所垄断,大陆的童装产品绝大多数只能退居中、低档市场。中国有3亿儿童群体,每年还将增加1000万个新生儿,从消费市场看是个不折不扣的“童装大国”。但从本土童装品牌来看,却是个实实在在的“品牌小国”。现在,全国约有4000多家童装企业(包括独资及合资企业),却只有不足5%的企业在市场上有品牌产品。在国内市场上,能深入人心、持续发展的本土童装品牌寥寥无几。至今没有一个本土童装品牌,能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为此,关注中国童装品牌的专家呼吁尽快孕育、健全我国本土品牌童装的市场,提高童装产业的品牌意识,增强与海外品牌的竞争力,扶持高档品牌争夺丢失的市场份额。如果在今后几年,本土童装品牌仍然在低档次、低质量中恶斗,在低价格、低品位间倾轧,那么和先进国家品牌童装水平的距离将越拉越大。
2005年以后,服装关税将被全部取消,童装品牌化的程度也将成为中国童装产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业内专家同时指出,中国童装品牌化的焦点在于重新建立“品牌童装设计观”。品牌童装设计不仅仅是款式和花色的外观设计,更重要的是遵循儿童心理特征、满足儿童生理要求的功能设计。先进国家的童装企业普遍将儿童看成服装市场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在儿童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研究费用一般占总费用的25%(我国童装企业在购料、设计、制造等方面的费用仅占30%,而在流通、销售费用却支出70%左右)。比如:海外童装专业设计师非常重视“寓教于衣”的设计观,他们懂得一个人在0岁-4岁的幼儿期间,被开发出大约50%的学习能力,在4岁-8岁期间开发出30%的学习能力,剩下20%的学习能力将在8岁-17岁中完成。如何运用儿童穿着帮助儿童完成他的大脑学习能力,是童装专业设计师的职责。正是品牌童装的此类设计与科技内涵,使得先进国家品牌童装的价格中80%是附加值,其产品的成本仅为价格的20%。所以在国际惯例上,要了解某个国家服装业的品牌设计能力和科技水准,首先,应去看这个国家的品牌童装市场。这本身意味着,未来品牌童装的竞争也就是设计能力和科技水准的竞争,中国童装产业品牌化的实质就在于品牌童装的童性设计化和科学技术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