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年,美国第一台缝纫机输入中国。1905年上海首先开始制造缝纫机的零件,做维修配件,建立了一些小作坊。到1928年,由上海协昌缝纫机厂生产出第一台44-13型号工业用缝纫机。同年,上海胜美缝纫机厂也生产出第一台家用缝纫机。在1949年以前,整个中国缝纫机生产量很低,年产不足4000台,市场主要由美国胜家公司垄断。
1949年,新中国成立,缝制机械工业有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行业经历了改组改造阶段,公私合营、兼并合作,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如上海的协昌、惠工、飞人等缝纫机生产厂家、天津的天津缝纫机厂和广州的华南缝纫机厂等,主要生产普通家用缝纫机和低档工业缝纫机。20世纪50年代末,轻工行业对家用缝纫机实行了通用化、标准化,统一了图纸,提高零件部件的互换性,使生产企业增多。根据需求开发了葵扇、医疗手术、羽毛球、自行车轮胎和帘子布接等特殊用途的缝纫机;60年代,在质量、品种的基础上,选定了定点生产企业44家,据统计,1980年全国共有缝纫机生产企业56家,分布在22个省市。至1982年,我国缝纫机的产量达到1286万台,居世界第一位。到80年代中期,随着市场和消费结构的改变,缝纫机生产制造也从原以家用缝纫机为主转向工业缝纫机为主,整个行业对产品结构进行了调整,在中低速的工业缝纫机基础上向高速化、系列化方向发展,电子、电脑技术也在缝纫机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完成了零部件配套体系,建立了巨大的销售网点。部分企业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国际上著名企业陆续进入中国设立了合资企业和独资企业;90年代后民营企业开始崛起,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促进了行业的大发展,总体上形成了以上海、江苏、浙江、陕西、天津和广州等6大产区和基地。至2001年,共有缝纫机整机制造厂350家和零件生产厂家800多个。年生产量为850万台,生产总值约130亿元,品种近千个,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缝制机械生产国家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