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向解放军学习》一书中,有一段话,我感触很深:“在市场竞争中,大多数时间不是‘胜者为王’,而是‘剩者为王’”。
今天的企业界,仅仅谈论胜者为王是不够的,多少曾经称王称霸的所谓王者企业,禁不起时间的考验,不久就黯然谢幕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两年”。市场经济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企业无时不刻都在经受着淘汰。在企业淘汰赛愈来愈激烈的时代,生易存难,一家优秀企业的第一大事就是要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尽量延长企业的寿命,“剩”下来,才是最后成为“王者”的基础。
美国商务部曾公布过这样一组数字:68%的美国企业在第一个5年内淘汰,19%可生存6-10年,寿命超过10年的只有13%。美国现在每年平均要新产生50万家企业,但是,一年内倒闭的占40%,5年内倒闭的占80%,10年内倒闭的占96%,只有4%能活过10年。
据全国工商联的调查,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国有企业5年左右,60%的民营企业在5年内破产,85%在10年内消亡。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指出,每天都有企业在生与死,死亡的速度这么快,基本原因就是企业家素质和管理团队素质的提高落后于企业壮大过程,换言之,就是企业壮大的结果超出了当初创业的企业家和管理团队的能力半径,败在自己的手里!
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曾经在2002年感慨说:“我从1984年创办企业,18年间和我同台领过奖的许多知名企业家,今天回过头去看,绝大部分已经销声匿迹了……”
在20世纪80年代《财富》杂志评出的200强企业,到了20世纪末的时候,还只有16家存在。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大企业在短短20年里消失?为什么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那么短?怎样让企业基业常青呢?这是很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蓝色巨人IBM当年的“惨败”就是一个生动的实例。当大型电脑为IBM带来丰厚利润,使IBM品尝到辉煌的甜头后,整个IBM都沉浸在安逸的氛围里,斗志没有了,危机感也丧失了。但是市场环境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更多的人们青睐于小型电脑时,IBM却对市场出现的新情况麻木不仁,不思进取,没有意识到市场危机的降临。IBM依然沉醉于大型主机电脑铸就的辉煌中,按部就班,继续加大大型主机电脑的市场比重,最终自己打倒了自己。在市场中,许多企业都有过类似的辉煌历史,但由于管理者没能让危机意识在企业内部滋生与长久存留,没有在企业里培育起危机文化,使企业最终像青蛙那样慢慢地“安乐死”。
危机是使一个组织的运营、生存、发展、生计受到不良影响或者严重影响的非常状态。无论一个组织、一家企业、一个人都要经历很多危机,几乎所有人都对危机有切身体会和经验。在出现危机时,企业会显露出多种迹象,例如,竞争对手慢慢占有了原本属于你的市场,一些大顾客的业绩逐年下滑甚至面临着破产,部分主管或者骨干人员开始跳槽,公司内部沟通系统的畅通程度在减低,等等。蔡总在《我们还能走多远》中讲到的,我们现在的资源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但是,为什么做起事来却没有以前那么顺手了呢?当诸如此类的大小情况出现时,如果企业还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那么,在竞争已经白日化的当今,这对企业将是一个致命的潜在危机!
20世纪70年代,曾发生过石油危机,由此而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大萧条,日本的日立公司也身陷其中。公司首次出现了严重亏损,困难重重。为了扭转这种颓势,日立公司作出了一项惊人的人事管理决策。1974年下半年,全公司所属工厂2/3的员工共67.5万名暂时离厂回家待命。这项决策对日立公司来说,从根本上使员工产生了一种危机感,产生了一种忧患意识。1975年1月,日立公司又将这项决策实施到4000多名管理干部头上,对他们实行了幅度更大的削减工资措施,从而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就这样,在忧患意识的诱发下,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公司取得了十分良好的业绩。1975年3月,日立公司的结算利润只有187亿日元,比1974年同期减少了1/3。而实施忧患意识的管理之后,仅仅过了半年,它的结算利润便翻了一番,达到了300多亿日元。危机是真理的第一程,并不是每一种危机都是祸,早临的逆境往往是福。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过,“危机和不幸,你们到底是什么?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其实,危机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可怕,只要你是一个有准备的人,一家有准备的企业。如果把一家企业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企业危机就像人生病一样,体格健壮的人很少会遭到病魔的侵袭。而像病菌往往亲睐于弱不禁风的人一样,企业危机大多数的毁灭性是针对于企业危机意识淡薄、危机处理能力弱小的企业。其实,企业和人一样都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但它和人的区别在于,企业没有自然生命,只要一代代不停地创新来赋予它活力,它就会基业常青。一个人要想少生病,就要不断地加强锻炼,只有让自己强壮了,才能抵抗病菌,让自己长寿。
危机,是危险与机遇的共生体。管理哲学的使命在于:把每一事件均视为一种机会,以转“危”为“机”。我国古代《兵经一百》里说:“目前为机,转瞬无机;乘之为机,失之无机。”“危机”两字,着力在“机”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企业何尝不是如此呢?企业要不断地稳步发展,就必须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危机迟早都会来的,危机意识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是企业斗志和工作激情的源泉。危机意识是一种对企业环境时刻保持警觉并随时做出反应的意识。企业中的每个人都必须清楚:我们所有的行为准则时刻都处于危机之中,我们必须把公司潜在的危机规避到最小;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因失误或失职而将整个公司拖入危机。企业的全体员工,上到高层管理者,下到一般的员工,都要“居安思危”。
危机通常起源于外部,但结果却取决于内部。如果企业内部在企业面临潜在危机时,缺乏认同感,缺失了斗志,或者在危机发生时,不能同舟共济,而是斗争不断、流言四起,那真正的危机将会是来自企业内部。企业要长盛不衰地发展,必须大力培育危机文化,使危机意识成为企业每一位成员融入到血液里的一种重要性格。
我们太子龙已经走了十年的发展历程,实在来之不易,面向后十年的发展,我用戴尔电脑创始人迈克尔·戴尔的一句话来与大家共勉:“我有的时候半夜会醒,一想起事情就害怕,但如果不这样的话,那么你很快就会被别人干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