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中国服装品牌遭遇“打假门”一文刊出后,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很多服装品牌纷纷来电来信询问事态进展情况,同时也有一部分品牌说出了自己面临的同样的困惑。之后不久,中国服装协会专门针对于此的一个高层次研讨举行,中国服装领域“打假”与“反打假”开始了第一次正面搏弈。
中国服装“打假危机”的首次高层次思考
对于那些对“职业打假者”感到忧虑的服装品牌来说,非采取行动不可的时候已经到了。
12月21日,一个非常具有标志意义的以“服装企业低羊绒含量针织产品质检不一的困扰”为主题的技术研讨,在北京东长安街12号的中国服装协会会议室举行。
参加此次研讨的有中国服装协会、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国家毛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中国服装领衔品牌的主管领导们。此外,几个主要专业媒体的记者也列席了会议。
现场,服装品牌们首先介绍了自己面临的困惑,他们的产品经过国家正规质检部门检验后投放市场,消费者购买后到其他的检测机构检测,但是同样国家承认的检验机构,检验的结果却不一致。而这种情况往往容易被职业打假者所利用,品牌被索要不着边际的巨额赔偿,否则就通过各种手段毁坏品牌的声誉。这使得服装品牌们处于被动境地,陷入进退两难的“打假”危机。记者发现,现场的品牌都是中国服装领域响当当的服装名品。
鉴于此,由于不同服装的标准不一,因而,会上专家们主要针对一种特殊产品进行了分析,就是“低羊绒含量针织产品质检不一”的问题,由于这个问题非常普遍,所以成为专家们首先考虑的话题。国家毛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的专家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容易以小见大的问题。首先,在技术层面上,由于低羊绒含量针织产品的检测方法对送检产品部位、检验人员经验、检验工艺标准等非常依赖,所以,不同检验部门的检验结果不一是在所难免的,只要检验结果误差在国家标准范围之内,一般都属正常。但也有一些检测结果相差很大的,比如有羊绒含量的产品重新检测时,被检测出无羊绒含量等等,坦率的说,如果单纯从技术层面上来说,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也是有的,我们必须承认,国家乃至国际上的质检标准还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所以,相关消费者、企业和商场或者是国家法律部门应该理性的对待这个问题。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这种几率发生的比例并不大,剩下来的问题就显得有些敏感了。
对于剩下的那些敏感问题,与会专家们也进行了开诚布公的探讨,他们认为,在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处理上,一有这样的问题发生,公众总是会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认为可能是品牌在羊绒含量上单方面寻找卖点。但是,这种看法却和记者们的调查产生了极大的反差,恰恰是服装企业反过来成为了消费者与服装品牌关系中的弱势群体。在买方市场里,服装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声誉已成为它们生存的最基本保障,而且现在消费者消费越来越理性,单一卖点已经很难再主导其消费了。那么如果排除品牌自毁名誉的做法,质检不一的问题可能会出现在哪里呢?
我们注意到:从服装产品送检验机构检验到服装品牌最终打标牌上市销售,这里面经历了很多环节;再到消费者购买了产品以后去不同的质检部门检测,同样要经历诸多环节。这里面包括客观环境问题,也包括主观素质问题,但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专家们的建议是:第一,服装品牌要尽可能控制自己能够控制的每一个环节,对自己所打出的标识负责;第二,要尽量去信誉好,有经验的质检部门检验;第三,对于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在有关部门更好的标准出台以前,建议服装品牌、消费者以及媒体要取得共识,不给职业打假者以可趁之机。
这是中国服装领域首次公开面对服装品牌普遍遭遇的“职业打假”危机,虽然只是一个技术层面的探讨,但是当一个行业开始在高层面上意识到这种危机已经存在时,伴随而来的将是一个新规则的诞生。
中国服装“打假危机”的首次高层次思考
对于那些对“职业打假者”感到忧虑的服装品牌来说,非采取行动不可的时候已经到了。
12月21日,一个非常具有标志意义的以“服装企业低羊绒含量针织产品质检不一的困扰”为主题的技术研讨,在北京东长安街12号的中国服装协会会议室举行。
参加此次研讨的有中国服装协会、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国家毛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中国服装领衔品牌的主管领导们。此外,几个主要专业媒体的记者也列席了会议。
现场,服装品牌们首先介绍了自己面临的困惑,他们的产品经过国家正规质检部门检验后投放市场,消费者购买后到其他的检测机构检测,但是同样国家承认的检验机构,检验的结果却不一致。而这种情况往往容易被职业打假者所利用,品牌被索要不着边际的巨额赔偿,否则就通过各种手段毁坏品牌的声誉。这使得服装品牌们处于被动境地,陷入进退两难的“打假”危机。记者发现,现场的品牌都是中国服装领域响当当的服装名品。
鉴于此,由于不同服装的标准不一,因而,会上专家们主要针对一种特殊产品进行了分析,就是“低羊绒含量针织产品质检不一”的问题,由于这个问题非常普遍,所以成为专家们首先考虑的话题。国家毛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的专家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容易以小见大的问题。首先,在技术层面上,由于低羊绒含量针织产品的检测方法对送检产品部位、检验人员经验、检验工艺标准等非常依赖,所以,不同检验部门的检验结果不一是在所难免的,只要检验结果误差在国家标准范围之内,一般都属正常。但也有一些检测结果相差很大的,比如有羊绒含量的产品重新检测时,被检测出无羊绒含量等等,坦率的说,如果单纯从技术层面上来说,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也是有的,我们必须承认,国家乃至国际上的质检标准还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所以,相关消费者、企业和商场或者是国家法律部门应该理性的对待这个问题。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这种几率发生的比例并不大,剩下来的问题就显得有些敏感了。
对于剩下的那些敏感问题,与会专家们也进行了开诚布公的探讨,他们认为,在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处理上,一有这样的问题发生,公众总是会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认为可能是品牌在羊绒含量上单方面寻找卖点。但是,这种看法却和记者们的调查产生了极大的反差,恰恰是服装企业反过来成为了消费者与服装品牌关系中的弱势群体。在买方市场里,服装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声誉已成为它们生存的最基本保障,而且现在消费者消费越来越理性,单一卖点已经很难再主导其消费了。那么如果排除品牌自毁名誉的做法,质检不一的问题可能会出现在哪里呢?
我们注意到:从服装产品送检验机构检验到服装品牌最终打标牌上市销售,这里面经历了很多环节;再到消费者购买了产品以后去不同的质检部门检测,同样要经历诸多环节。这里面包括客观环境问题,也包括主观素质问题,但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专家们的建议是:第一,服装品牌要尽可能控制自己能够控制的每一个环节,对自己所打出的标识负责;第二,要尽量去信誉好,有经验的质检部门检验;第三,对于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在有关部门更好的标准出台以前,建议服装品牌、消费者以及媒体要取得共识,不给职业打假者以可趁之机。
这是中国服装领域首次公开面对服装品牌普遍遭遇的“职业打假”危机,虽然只是一个技术层面的探讨,但是当一个行业开始在高层面上意识到这种危机已经存在时,伴随而来的将是一个新规则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