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006年,河南服装行业的主要经济指标全线飘红。不过,“红火”的背后,很多服装企业也陷入窘境,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融资难。目前,在有“新野模式”投石问路的情况下,河南服装业融资难有望“破题”:河南省服装行业信用担保中心正在发起成立。
红火背后的窘境
河南服装产业发展究竟有多红火?1月27日,从由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等主办的河南服装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传出消息:2006年我省规模以上服装企业总产量达2.1亿件,也就是说,近1亿河南人人均拥有两件“河南造”服装!
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会长李国松说,2006年,尽管遭遇贸易摩擦不断、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但河南服装行业的主要经济指标全线飘红,经济效益创历史最高水平。
省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06年前11个月,我省占3%左右的规模以上服装企业总产量达2.1亿件,比上年增长4.5%。实现利润总额4.78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03.9%。
“列入省统计局统计范围的规模以上企业有100多家,而能统计到的全省服装企业数量为3600家左右,因此河南服装的实际产量远远大于2.1亿件。”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李刚告诉记者。
2006年,河南服装产业集群优势凸显,服装工业已成当地支柱产业。如郑州裤业、安阳内衣、穰东服装、洛阳翟镇针织品等。尤其是河南裤业在全国知名度很高,“河南的裤子多,河南的裤子好,河南的裤子便宜,河南是全国最大的裤业生产和销售基地”这一说法,已成全国服装业界的共识。
然而,河南服装行业红火的背后,也面临着窘境。河南省副省长史济春在论坛上指出,纵向比,我省规模以上服装工业的增加值仅有全省的1/200,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不到全省的1/100,占全省纺织工业的比重也不到1/10;横向比,差距也十分明显,去年我省服装工业销售收入仅为温州的16.8%。
据了解,河南规模以下服装企业占服装企业总数的90%左右,几个较大企业的年生产规模也仅有200万件左右。河南有这么多服装品牌,但没有一个“中国名牌”。河南服装产业链条不完整,在纺、织、印、染、服装产业链条中,印、染环节尤为薄弱,纺织和服装行业脱节,服装生产所需面料和辅料大部分要从省外购进。
此外,河南现代化的大型服装批发市场也较少,缺乏交流信息、引导时尚、服务消费的会展平台。
企业遭遇融资难
一位服装业观察人士指出,对河南众多服装企业来说,其发展中遇到的“致命”窘境,恐怕就是融资难问题。
“中小服装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瓶颈问题。最突出的是贷款难、担保难、融资难。”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会长助理郝军说。据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对350多家会员企业的调查,95%的民营服装企业反映,贷款难、担保难、融资难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难题;65%以上的民营服装企业因流动资金不足而达不到设计生产能力;90%以上的民营企业因自身积累少、融资困难而难以扩大生产规模和进行技术改造。
“因为缺乏资金支持,包括梦舒雅、娅丽达、渡森、鼎大等优势企业在内的民营服装企业,都在为融资难而发愁。”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说。
据业内人士分析,由于商业银行的改革及市场战略目标的调整,银行资金主要投向城市和大中型企业,形成了政策因素的制约。而大多民营服装企业,普遍靠自筹资金投入,几乎与银行贷款无缘。
郝军坦言,中小服装企业的经营多是现金往来,银行看不到资金流量,对他们不了解、不信任,又没有一个合法可靠的信用体系担保,更没有相对的法律保障。因此,有的企业愿拿厂房、设备作抵押,银行都不放贷。为了融资,许多企业只好向亲朋好友拆借或民间高息借贷,不仅扰乱了金融市场,也形成了潜在的经营风险。所以,会员企业要求省服装行业协会帮助协调解决担保难、贷款难、融资难的呼声越来越高。
李刚说,早在2005年,就不断有服装企业反映“融资难”问题,省服装行业协会当时希望能通过“民间融资”方式解决会员企业的困难。
“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正在发起成立河南省服装行业信用担保中心。”郝军昨日向与会的全省600多位服装行业从业者宣布了这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