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林先生前不久在一家大商场品牌服装专柜花900多元买了一条男式休闲裤。本以为高价格买的服装质量会更有保证,但令他没想到的是,西裤穿了两次,裤腰上的皮制标牌线缝开始脱落。
周小姐以2000多元的价格买了一条高档裙子。当她把裙子送去干洗店干洗后,新买的裙子惨遭厄运:裙摆上价格不菲的“芝华洛士奇水晶”饰物全部被干洗剂融化。商家将周小姐的连衣裙收回去修理了一个多月,仍未能解决问题。周小姐要求退货,遭到商家的拒绝。
福州一位服装经销商坦言,类似的服装质量投诉或纠纷,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根据相关统计资料,近几年服装质量的投诉节节攀升,与手机、电动车等产品一起持续高居质量投诉榜首。福建省消协有关人士介绍,有关衣服质量的投诉主要集中在衣服面料抽线;肩缝、袖缝、袖露缝、侧缝、背缝等接缝牢度差,缝制处断线;粘衬处起泡、起壳或变形;碰到雨水、汗水,面料上的颜料脱落褪色,使穿在身上的其他服装被染色,或者洗涤时染脏其他衣物。织造或印染加工过程造成布面横档、绉条、污渍也时常发生。此外,甲醛含量、偶氮染料、pH值、染色牢度、纤维成分等内在质量不合格,消费者一般看不出来,只有监管部门抽查能够检查出来。
“知名大品牌服装不断遭遇质量投诉,中低档次服装质量问题更加突出。居高不下的投诉量,证明服装产品的整体质量还有待提升。”福建省消协一位负责人指出。
安全指标不合格
安全指标无疑是服装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有关部门的抽检显示,包括国际品牌在内不少的服装产品,都出现偶氮、甲醛、pH值、色牢度等指标不合格。
服装的安全指标直接关系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安全。皮肤病专家介绍,服装pH值也就是服装的酸碱度,色牢度即染色牢固程度,当这些指标超标时,容易对皮肤造成刺激,出现瘙痒、过敏、红肿等反应,甚至引发刺激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如果处理不当,还可能引起细菌感染。另据服装纺织专家介绍,纺织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会使用多种染料、助剂等化学原料,这些化学原料或多或少会含有或产生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化学成分并残留在服装中,而有害物质的含量一旦超标,就有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检测成本成软肋
福建省纤维检验所一位技术专家表示,整体上国内的布料加工水平尤其是印染水平偏低。但是,不少在布料的印染和整理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如童装布料中出现的对人体有毒的可分解芳香胺(偶氮),只要企业注意控制并加以检测,可以防止问题出现。
一位业内人士则透露,对于服装原料制造商,如果要生产出完全符合国家标准的面、辅料,需要从纺纱、织造、染整等工艺上层层把关,严格按照相关技术法规的要求进行产品的生产和质量控制,成本和技术要求都比较高。一些中小企业承担不了检测增加的生产成本,选择了降低生产标准。记者从福建省纤维检验所了解到,现在每批次颜色布料的检测费用为300到500元,这对于很多讲求款式新颖、色彩丰富的童装而言,用料广、花色多无疑增加了企业的总检测费用,提高了成本。目前,服装产品进入市场前没有要求强制检测,所以部分企业存在侥幸心理。
此外,经销商对服装的采购更多的是从服装的品牌、款式、进货价格、市场销售前景等方面来考虑,对原料供应商应具备的相关检测报告也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查核实,在合同中有些甚至根本就没有提及原料安全指标方面的相关责任界定,导致不合格服装进入了市场。同时,一些中小企业只注重成本和生产工期,忽视对服装辅、面料的各项性能尤其是安全指标没有进行综合的检测,缺乏必要的产品质量控制手段和相应的内部检测机构。
国家对服装产品质量问题非常关注,出台了《消费品使用说明-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予以规范。但商家规避标准监管的现象还很普遍,这些标准的监管力度还比较薄弱。
据了解,国家强制性标准GB5296.4—1998《消费品使用说明-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中,明文规定了纺织品和服装应标明产品采用原料的纤维名称及其含量,纤维含量的标注及含量允差也应符合相应的标准。而有的生产加工企业无视国家相应标准,以新材料、高科技的名义把普通面料吹得神乎其神,借“牛奶丝”、“天丝”、“纳米纤维”等等含糊的名称,提高服装身价,欺诈消费者。
产业链质量控制要环环相扣
面辅料的研发、织造和漂染是服装上游产业链中的重要部分,服装质量整体提升必须先有面辅料质量的提升。行业专家认为,目前国产染料与欧美服装的质量比较还有距离,仅仅从环保健康和国际贸易的要求来看还不尽如人意,如甲醛问题、某些不安全染料助剂等,还有些染料由于色牢度低,容易印染到纤维表面,刺激皮肤等。因此,提高国产面辅料的档次,通过面辅料开发带动上下游发展,形成环环相扣的标准化、工业化格局十分必要。柒牌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洪肇奕表示,提高国产面辅料档次不仅仅是织造、染整企业的事,而应该是纺织原料及服装制造,乃至整个纺织服装产业链的技术、工艺、流程和设备提升和升级的大事。
利郎副总裁胡诚初认为,服装产品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涉及到服装的面辅料、印染、加工、后处理等整个生产加工大环境。因此有专家称服装的质量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服装相关产业链的整体问题。其中应加大“一条龙”的研发,从原料、设备、工艺、流程入手,从市场需求、服装制造、面料制造、化纤纺织原料着眼,系统地分析面料问题的症结,环环相扣、取长补短、联合攻关、共同开发,这样才能取得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