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国纺机行业依然延续了前两年快速增长的态势,在“十一五”开局之年,纺机行业各项指标的高速增长是出乎人们预料的。
过去五年,纺机行业的规模扩大了一倍以上,无论企业数量、销售收入、产品产量都翻了一番。2006年,我国纺机产品销售约500亿元,出口12亿美元,进口纺机设备30亿~35亿美元,继续维持了80亿美元全球最大的纺机消费市场的容量。专家预计,尽管2007年国内需求增速将放缓,但80亿美元的市场基本不会改变。
2007年,随着相关政策调整,纺织机械行业的发展环境会更加严峻,纺机企业也将面临更激烈的业内竞争。
政策调整带来环境变化
就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为促进纺织机械主机制造的国产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纺机主机生产企业科技研发的相关政策,在《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对部分关键配套部件免征进口关税或实行先征后返,进口环节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的政策,并且紧密纺装置的进口关税于2006年的11月1日首先破冰,由原来的6%降为零。据悉,开口装置、电子提花装置等关键零部件的进口关税也将适时、适度降低。
这样的消息对于纺织企业来说是利好的消息,而对于器材行业而言可谓岌岌可危,企业普遍认为器材行业的生存环境将会更加恶劣。
有关专家认为,一旦关键零部件降低进口关税,对器材行业的冲击是必然的。国家对器材行业表明了一种态度:如果国产关键零部件做不出来,影响了纺机主机的质量和水平,那么国家就要放开零部件的进口关税。这对行业发展来说是压力,更是紧迫的信号。
但是,国家在制订相关政策的时候也明确指出“适时、适度”的概念,也就是说,国家仍然考虑到器材行业的利益,给国产器材留有适时调整的空间。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我国器材行业的领头羊企业已经具备了自主创新的能力,只要抓紧时间调整产品结构,能够跟上主机升级配套的步伐,还是来得及。
其实,国家在制订相关政策的同时对关键零部件等器材行业的利益及发展也给予了相应的关注。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钱锡麟认为,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相关政策也为器材行业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例如,《若干意见》中提到要“以装备制造业振兴为契机,带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鼓励重大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在集中力量加强关键技术开发和系统集成的同时,通过市场化的外包分工和社会化协作,带动配套及零部件生产的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形成若干个各有特色、重点突出的产业链。”这为器材行业指明了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
与此同时,国家也对器材行业的关键项目给予了资金支持。比如,2006年启动的“纺织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就对与梳棉机配套的针布和与紧密纺配套的皮辊皮圈两个项目给予了资金支持,这说明国家政策开始关注器材行业的发展。如果器材行业能够享受到原材料进口税的减免和增值税的减免,将有力地推动器材行业的发展。
面临更激烈的业内竞争
严峻的国际纺织环境和纺织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已经预示,伴随着2007年以后中国纺织产业发展速度的放缓,纺织机械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业内专家认为,2007年以后纺机行业最大的挑战将是来自于行业内部的竞争压力。一方面无论在化纤机械还是棉纺机械,由于新型控制技术的应用,纺机产品的自动化、连续化、高速化、智能化趋势正在逐渐加强,产品构成将有所变化。纺织机械技术先进、性能可靠的产品的份额会进一步加大。那些产品技术落后的企业将很难再在纺机市场上立足。
另一方面,由于纺机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将进一步加大成本价格,对行业利润产生较大影响。同时,更多国际纺机企业进驻中国市场也势必使得国有、民营企业、外资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也会对这些纺机企业的经营体系包括成本管理等运作带来更大困难。
对于这种情况,很多国内企业还是有着充分思想准备的。
太平洋机电(集团)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认为,当前,纺织机械正处在技术大突破的前夜,新型控制技术的应用,使自动化、连续化、高速化、智能化更趋成熟,纺织机械的数字化大幅提高了纺机产品机电一体化水平,操作更方便,重演性更好。谁掌握了纺机科技创新的前沿技术,并在自己的产品上得到应用,谁就能获得主动。
2007年,太平洋集团将把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五个加快”,即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加快新产品商品化进程、加快制造装备技术改造、加快设计降本节奏、加快产品品牌建设,来全面提升产品能级,并以此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来赢得市场。
2007年国内纺机市场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有没有适销对路的产品、有没有过硬的产品质量是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