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在澳洲经营了一家100多平方米的布店,年前托人捎回两块质地相同的化纤仿丝面料。一块为澳洲本地产,一块是从中国台湾进口的,记者细看标签发现,从国内进口面料的价格竟然仅是澳洲本地面料价格的1/10。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的一项最新统计表明,美国从意大利进口服装的平均单价是22.84美元;从法国进口服装平均单价为22.42美元;从中国进口服装平均单价2.84美元。一件中国制造的羊毛衫,卖给美国商人的最低价0.8美元,而到了美国贴牌后的售价达到上百美元。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服装在国际市场上卖不出好价,获取不到高利润呢?
中国产品匮乏国际品牌
服装出口价格偏低的例子是孤立的现象吗?记者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了解到,我国家具、家用电器、日用陶瓷、文教体育用品、玩具等行业的产品出口额都名列世界前茅,但世界闻名的中国品牌却寥寥无几。因为品牌缺失,我国出口产品价格远低于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
按国内注册商标统计,目前我国自主品牌有170多万个,在2005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仅有少得可怜的几个品牌入围。我国每年新增几十万个品牌,但真正能够生存、发展并在市场上形成较大影响的品牌并不多,我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7.3年,品牌的生命力平均不足2年。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当前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万分之三左右,作为技术创新主要标志的发明专利,我国只有日本和美国的1/30。我国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产品,广东作为出口大省,自主品牌出口额仅占全省出口额的3%左右。
从贸易分工的低端走出
我国是纺织品出口大国,但50%以上服装出口为来料加工,30%以上由进口国提供商标、款式、纸样及辅料进行来样加工,自主品牌的服装仅占10%左右。我国平均出口一件衬衣只能赚0.3美元,难怪中国品牌研究会会长解艾兰说,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品牌弱国”。
因此,我国服装产品要想在国际市场提升附加值和影响力,就得改变不单是给别人制造廉价的产品,而更应从设计、文化、制度等方面构建多层次、立体交叉式产业合作体系。服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必须具备战略眼光,完成全球布局,而不是先圈订一个完成多少销售额的目标。企业要从外贸分工的低端走出来,通过价值创新、攻取高端,假如靠低价竞争占领国际市场,是没有前途可言的。经济学家吴敬琏说过:“我们现在的状态就是,消耗了不可再生的资源,破坏了环境,又背负了倾销的恶名,最后还没赚到多少钱。”许多服装产品出口价格的构成只计算了来料加工的人工成本,而能源、资源、环境代价几乎没有计入,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企业是品牌创造的主体
实践证明,品牌的成长需要政府、社会等各方力量共同努力,但是品牌创造的主体是企业。
据介绍,发达国家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普遍在3%以上。一些国际著名企业品牌创立之后还在不断寻求创新和发展,而我国企业普遍缺乏培育品牌的内在驱动力,把品牌简单等同于名气,对品牌投资、维护、重视程度不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严重不足。此外,一些企业缺乏品牌保护意识,我国50个最著名品牌商标在境外未注册的比例高达50%。不少企业品牌产品市场定位不明确;大多数企业没有专设品牌管理部门,缺乏品牌管理人才;对国际贸易规则,缺乏应有的常识;对突发事件和危机,缺乏有效管理和应对预案;很少从市场、消费者的角度考虑服务。如果下力气解决了这些问题,谁还敢把中国服装视为“廉价货”的象征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