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至11月,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统一部署,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宁波、安徽、福建、厦门、山东、河南、广东、深圳、珠海、新疆检验检疫局等对进口服装实施监督抽查。从总体抽查情况看,2006年度我国进口服装质量状况不佳。
据统计,此次共完成258批次样品产地覆盖全球五大洲35个国家的进口服装的抽查检测,批次不合格率为36.43%,94批不合格产品中,标识不合格55批,纤维成分及含量不合格12批,安全项目不合格41批。安全项目主要集中在pH值、游离甲醛和色牢度项目。标识不合格涉及的进口国家范围较广,且与国内代理商有较大关系。
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与国际流行接轨以及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进口服装数量呈现上升趋势,进口服装与时尚、流行、品牌紧密相联,越来越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热捧商品。部分大城市的一些商场,每季甚至每月均有进口服装上柜,消费者开始认可和购买那些具有较高价格的国际品牌服装,我国的轻纺产品外贸状况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出口型。进口服装由于属于种类表目录外商品检验范围,长期以来成为检验检疫日常监管的盲点之一。
此次对进口服装的监督抽查,一方面是为了掌握和分析国外服装面料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等,另一方面是为分析总结监督检测有关情况,更加有效实施进口服装检验监管。主要采取口岸抽查与市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原则上由实验室专业检测人员会同检验人员在到货口岸实施抽样。
此次监督抽查利用口岸拦截的做法,发现安全项目不合格主要集中在pH值上,不合格率较高。从监督抽查情况看,进口服装市场还存有很多的漏洞和不完善之处。
流通市场的进口服装鱼龙混杂,部分原产地标识存在虚假现象,存在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有些销售商即使能够提供完整的进口手续,也都是提供复印件,无法证实货证一致性。
通过此次抽查,总体上反映出我国进口服装虽然批量不大,但不合格比率较高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特别是在标准执行上的双重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进口服装呈增长的趋势,为保护我国消费者权益和产业工人健康,提高我国的国际贸易地位,今后需进一步加强对进口纺织品和服装的监管把关工作:一是要对种类表目录内的纺织品继续加大安全、卫生等项目抽测力度;二是要对种类表目录外的纺织服装定期进行抽查监管,可会同工商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三是要帮扶进口纺织服装企业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强化内部管理,及时了解国内外纺织品、服装的最新技术动态和相关的法令、法规,提高应对国外技术贸易政策能力;四是要加强相关检验检疫实验室建设和人员培训,全面提升检验监管能力,有效实现对进口纺织品和服装检验监管工作重点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