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由吴江市
纺织商会牵头组织的吴江地区28家民营纺织骨干企业联手向意大利意达集团采购的2850台舒美特喷气
织机,现开始陆续到位。这些设备的引进无疑将进一步提升吴江地区
丝绸纺织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这一堪称“世界
纺机设备交易额最高记录” 的订单,总交易额达8亿元人民币。这是继2002年年初,吴江盛泽地区30家民企联合采购3500台(交易额7亿元人民币)“丰田”织机之后吴江纺织界的又一大手笔。两次联合采购国际一流的纺织机械设备,显示了吴江纺织民企渴求创新的强烈意识和迫切愿望,展示了丝绸之府??吴江丝绸纺织经济的精彩魅力。两次联合采购,从一个方
面勾勒出吴江丝绸纺织产业板块竞争力不断跃升的发展轨迹。
一、联合采购的缘起与回顾
2002年的新年钟声刚刚敲过,中国纺织重镇??吴江盛泽纺织界酝酿着一场变革:以设备更新增强发展后劲,提升产业层级,以应对中国纺织业加入WTO之后世界贸易挑战。刚成立不久的盛泽镇商会顺应这一变动,决定组织本地的纺织民营企业联手采购纺织机械设备。消息一传出,世界各国的纺机设备商纷纷赶赴盛泽,争揽这笔生意。参与团购的盛泽民企在通过反复比较后,一致选择日本自动织机株式会社的产品,并把目光投向了该公司的JAT610喷气织机。
日本丰田织机曾连续四年创下世界同行销售第一记录,占有中国市场的近40%。JAT610喷气织机为该公司的新一代产品,拥有高速、低振、节能以及操作便捷等优点,适合盛泽地区纺织品的生产特点和即将拉开的新一轮技改要求。
盛泽自古与苏州、杭州、湖州并称中国四大绸都,养蚕、纺织是盛泽的传统特色产业。发端于上个世纪末的中国民营经济,其勃兴为古老的丝绸纺织产业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步入21世纪,该地区的丝绸纺织产业获得了高度的集聚发展。至2001年末,三年累计纺织民资投入近50亿元,无梭织机达到1.4万台,其中喷气织机1200台,年产各类织物12亿米。
然而,随着中国入世,国际纺织品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市场对于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织物的多样性和高档化生产首先来自技术装备,传统的丝绸纺织设备的更新换代势在必行,处于市场前哨的盛泽大部分民企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鉴于单个企业进口设备耗费精力过大,与外商谈判又易于处于被动地位,盛泽镇商会在广泛征求业主意见的基础上,组成联合采购团,选派代表与外商进行谈判。这一举动在盛泽纺织界激起一片漪涟,采购队伍如过江之鲫,签约活动往后一推再推,最终的采购数量达3500台,为原计划的3.5倍,订单成交额7亿元人民币,被誉为世界织造机械设备“第一订单”。据丰田公司赴盛代表北幸男先生说,短短一星期订购如此多,这在丰田销售史上尚属首次,且为世界织造机械设备交易所罕见。联手采购赢得了谈判主动权。据当年负责采购的盛泽镇商会副会长、吴江祥盛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盛友泉回忆,由于联合采购订单大,不仅争取到了最优价格,而且售后服务的质量明显提升。
今年5月的第二次团购则由吴江市纺织商会牵头组织,这也是新成立的纺织商会服务会员企业的一大举措。吴江市纺织商会成立于2005年末。我国纺织业加入WTO后,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又遭遇了一个个国际贸易争端。为做大、做强、做优吴江纺织支柱产业,整合全市纺织资源优势,凝聚吴江丝绸纺织力量,广泛拓展市场空间,经酝酿组建了吴江市纺织商会。为服务会员企业,提升吴江纺织产业层次,优化产品结构,共同应对国际市场新一轮竞争,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由商会牵头组织团购。会长陈建华亲自挂帅,经过两个多月的前期准备,分别同日本、意大利、比利时等4家世界顶级纺织公司进行多轮谈判,并赴绍兴、湖州等地考察比较,最终与意大利意达集团宝玛泰克公司签订2850台舒美特喷气织机的经销合同。该织机尤适宜于纺织品的中厚型面料生产,适合吴江纺织品结构调整方向。联合采购再度引起了纺织界的关注。
二、联合采购的效应分析
两次联合采购相隔5年时间,可以说代表了吴江丝绸纺织业的两个发展阶段,或者说是两大裂变期。
第一次联合采购,是吴江纺织业经过了前5年发展的必然产物。崛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吴江纺织民企经过5、6年时间的发展,初步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渴求新的飞跃:从量变到质变。纺织是一个传统产业,准入门槛并不很高,大量的扩张必然会带来新一轮洗牌,欲在新一轮竞争中胜出,产品的结构和质量是关键。而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品质,设备是关键。由此,引发了世纪之交吴江纺织界设备的更新提速。这是吴江纺织界抱团采购的基础。
今年5月份的再次联手采购,同样有着来自外部和内在的要求。从外部环境看,近两年来中国在国际纺织品交易中的不断摩擦,迫使企业要持续不断地提高产品档次;而企业自身的效益诉求,则加快了产品的创新与升级步伐。高端产品需要高精尖的技术和设备作支撑。
联合采购的效应,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
效应之一:引发了新一轮技改热,加快了吴江市纺织机械设备的整体革新。
经过这几年的技术改造和持续扩张,吴江已拥有无梭织机10余万台,其中喷水织机9万多台,喷气织机1万多台,成为我国织造无梭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纺织巨舰恒力集团在吃进意大利意达集团776台织机之后,近期又投资9980万美元,组建“江苏博雅达纺织有限公司”,并与意大利舒美特公司签订引进1600台喷气织机协议,重点开发生产中厚型服装面料。同时,加快了吴江地区印染、后整理等纺织机械配套设备和先进技术的引进速度,在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的同时,引进了大量国外新型定型机、染色机、磨毛机、印花机、起绉机等先进染整设备,催生了鹰翔、恒力、盛虹三大熔体直接纺项目,初步实现了纺织机械设备的整体更新。
效应之二:优化了纺织品生产结构,提升了纺织产业层次,增强了吴江纺织业的综合竞争力。
经过多年的技术改造,吴江纺织业总体装备技术已处于国内外同行业的领先水平,形成了较强的竞争优势,大大增强了对不同品种织物的开发生产和产品更新换代的适应能力,促进了全市丝绸纺织产品和技术的提档升级,生产能力获得了大幅提升。现在,盛泽已由原来丝绸和里料的单一产品发展到集面料、服饰、家纺等10大门类3000多个品种,形成了吴江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恒力集团、盛虹集团、鹰翔化纤、新民纺织科技、吴江差别化涤纶等一大批上规模、上水平的纺织龙头型企业,产业的集聚效应明显增强。2005年,全市生产各类丝织品77.69亿米,印染布29.47亿米,服装2.17亿件。形成化纤纺丝生产能力150万吨,其中熔体直接纺80万吨。2005年全市丝绸纺织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9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2.7%。
效应之三:增强了区域创新氛围,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在坐落于东方丝绸市场的吴江市纺织科技中心,不时见到一批接一批的企业拿着样布来到该中心,或分析,或检测,或打样设计新品……作为吴江纺织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该中心已与600多家企业建立业务关系,今年1至8月,为企业提供面料分析等4245人次,提供各类纺织技术成果转化等信息800多条。
来到盛泽的任何一家纺织企业,老总们谈论都是产品更新,祥盛、福华、华佳等企业都把产品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线,不断开发市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祥盛纺织染整有限公司致力于功能型麂皮绒开发,并在纺织行业中率先通过DEKO?TEX100国际纺织品环保认证,成为国际级功能性麂皮绒开发基地。福华织造有限公司以“共同见证每一匹布的成功”的理念,以锦纶织造产品的持续升级为目标,多项新产品获奖,被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指定为“锦纶(尼龙)织造产品开发基地”。涌现出以“茶花”、“迎春花” 丝绸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名牌和省市名牌产品。
盛泽丝绸纺织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表现在对先进性适用技术的吸收、改造和创新上。为实施自主创新,吴江绸纺织界加快了人才的引进和产、学、研步伐。江苏华佳集团与中科院联合创建国家新型丝绸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运用纳米、生物技术改造传统产品,开发高功能高性能真丝系列产品,在国内率先形成了养蚕、缫丝、织造、印染到服饰的完整的丝绸产业链。盛虹、恒力、新民科技等均以引进人才、自建研发中心,加强新品开发力度,增强企业发展后劲。通过参加国内外专业展会,广泛吸收信息,已成为吴江纺织界的“必修课”。在今年7月下旬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上,吴江纺织军团的“集体亮相”吸引了众多眼球。
三、联合采购留下的思考
1、要加强对引进设备和生产技术的消化吸收。从整体上讲,吴江丝绸纺织业具备了引进和消化吸收的能力,相当多的企业都以成立技术中心或研发中心,强化对先进的适用性技术的吸收和创新。但同时我们不能不看到,不少企业对引进的先进织造设备和织造技术仍有生吞活剥现象,缺乏消化吸收能力,尤其在产品开发上仍然亦步亦趋,缺乏原创性、独创性,这也是导致吴江纺织业总量很大,但名牌产品尚不多的一个原因。在国际市场上即便是中间产品,如服装面料都有很著名的品牌。品牌是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增强附加值的关键要素。
2、可联动我国纺机企业合作攻关。
毋庸讳言,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的机械制造业还处在发展过程中,作为纺机设备关键性技术的喷气织机的性能有待提高和完善。但是,中国的纺织机械设备不能老是走重复引进的道路,自主创新国产化乃必由之路。一个盛泽地区养活甚至养肥了多少国际纺机设备制造商?这种现象不能一直继续下去。笔者认为,像盛泽这样一个纺织产业集聚程度极高、世界各国先进织机云集的地方,可以为国内纺机设备制造商提供研发、试验的平台,有条件开展协作攻关。
3、“万工”的诞生与作为。
就在织造业基地吴江,诞生了一家专以生产喷气织机的制造企业??吴江万工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两年来,恪守“喷气织机中国造”的理念,坚持走自主研发、自主创新道路,这显示了万工的魄力和眼力。现生产的喷气织机已开始成功应用于生产,但目前颇有 “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
如何加强同一地区织机设备制造商与纺织生产企业之间的合作,这里大有文章可做。政府或有关部门不妨通过适度的政策倾斜,扶持设备生产商,协调设备生产商与应用商之间的利益平衡,并通过调动双方的积极性,使产品的上下游逐渐对接,并在相互磨合中走向融合,使“喷气织机中国造”率先在本土上成为现实,进而推动纺机设备国产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