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季节销售正在成为买卖双方最爱的一道热“菜”。近来,北京顾客热衷排队买“皮猴儿”;南方
消费者则蜂拥购西服。而且,这一现象不仅集中于
服装,在汽车、
空调等市场也都悄悄有了不俗的表现。对此盛况,商家自然喜笑颜开。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北京一家大商场负责人的“独白”:以该店而论,反季销售平均提升商场销售额30%左右,在周末两天还创造了单日销售额上涨50%的记录!毋庸怀疑,“反”式消费已经在各地卖场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各位,什么事情一旦上了规模,就该马上讲个规矩,设个尺度。因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认为,店家和供货商只有确立“纪律”的概念,才能保护好反季销售,使得这项生意稳中有升,红红火火。
从心理学上讲,反季消费是符合消费者心理的。比起一板一眼的按季购物,他们有时更喜欢反其道而行之。因为打“时间差”这副牌,不光可以买到实惠,本身就具有“淘金”的快感。然而,市场的“人缘”越好,越要尊重和保护他们的热情和利益。这样做,同样等于爱护商家自己的名声。比如可以成立“反季销售同盟”,大家相互监督,共同努力。
记住,切莫将反季销售作为“处理”和“甩卖”的同义词。在这项持久活动中,允许清仓甩货的行为,但绝不能变成兜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机会。降价不降质,将成为一切卖场中铁的纪律。因而,严格审查供货商的入场资格,坚决拒绝假货入场,是第一道重要关口。至于相关监督管理条例,制定得越具体、越苛刻越好,在这方面,甚至“霸道”一点也没关系。
中肯地讲,消费者参与反季销售,主要目的是能买到便宜有用的商品。既然价格因素占有突出的地位,那么,有关市场监管部门对此也就不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是说,严防价格欺诈将成为制止各种欺诈中的重中之重。尤其对那些打出“跳楼价”、“出血价”牌子的摊位,要实施重点监控。还有,对可能出现的消费纠纷也应提前做好准备,尤其对“降价品不予退换”之类的小霸王条款,要采取有效措施。
此刻,我手头收到好几份反季特卖活动的“请柬”,有的被偷偷夹在晚报里,有的是街头“小广告工作者”所赠。比方其中一份卖西服的这样写道,“原价2800元,现价120元,买后还能兑大奖!”一下子“缩水”这么多,这种西服您还敢买吗?不难想像,在一些热热闹闹的反季销售场所,已经形成了鱼目混珠、泥沙俱下的不良氛围。我建议消费者,参加反季购物还是尽量去一些大商场和口碑不错的卖场。掏钱之前,一定要考察举办单位的维权真诚度,以及消费环境等等因素,不要相信一些小广告。总而言之,讲实惠不等于占便宜,上当的滋味特难受。
别小瞧以上几条“清规戒律”,具体实施情况如何,意味着反季消费“寿命”的长短。所以,商家不仅一心要争当赢利大户和销售先锋,更要成为执行纪律的模范、保护消费者利益的领头羊。否则,一不小心,或许砸了自家的牌子,使得形势急转直下,让轰轰烈烈的反季销售变成“反季节投诉”或是“反季节整顿”什么的,大家脸上都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