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棉花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但国内棉花产不足需仍将长期存在。面对外棉大举进入,业内呼吁:看待外棉当客观,提高我国棉业竞争力需抓紧--
“今年棉花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但用棉量仍有数百万吨缺口。”中国棉花协会(下称“中棉协”)秘书长高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中棉协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棉花产量超过650万吨,比上年增长14%以上,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大丰收,产量突破220万吨,也创历史新高。
今年棉花市场的特点是:我国和全球主产棉花国棉花普遍丰收,新棉集中上市形成压力。棉花购销价格下跌,外棉在价格上的优势明显减弱。但是,外棉一定程度上还是影响了纺织企业对国棉的采购。 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以来,我国棉花进口逐年增多,已经占到年用棉量的40%。其中,美国棉花占一半左右。这虽然解决了国内纺织企业原料短缺难题,但进口棉的涌入,也挤占了国产棉花市场,对棉农和棉花企业带来冲击。
河北河间县棉农卢怀玉是中国棉花协会棉农分会的会长,他的看法代表了不少棉农的愿望:“保护棉农利益,给予适当补贴。”不少棉花收购加工企业也希望得到扶持。他们认为,现在国际棉花价格便宜,但如果我国棉花大量依赖进口,纺织原料很容易被人卡住脖子,不仅纺织产品出不去,外国棉花也不会再质优价廉。
而一些纺织企业则表达了另一种看法。“在一个统一的市场上,谁的原料便宜,谁就更有竞争力。”山东淄博的纺织企业兰雁集团总经理姜明对记者说。他说,原料在纺织企业总成本中占70%左右,国外棉花价格相对便宜,如果原料不开放而市场是全球统一的,会使国内纺织企业难以应对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
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棉花专家卢锋教授认为,我国开放型棉产业具有国内棉农、纺织企业和工人、流通商和国外贸易伙伴的多重主体并存的特点,棉产业内不同部门存在比较优势结构差异,应从棉花生产部门和纺织业两方面考察。开放型棉业要求国内外棉花价格接轨。纺织业现阶段具有较强比较优势,2001-2004年棉纺织部门约为203万农民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机会,纺织业大约带动309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占同期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的16%和25%。
据中棉协测算,我国纺织企业年用棉量近年来达一千多万吨,而我国棉花种植面积很难扩大,产能增长有限,只能靠进口弥补。按纱产量年均增长5%计算,2010年的棉花消费量将达到1250万吨。“十一五”期间,即使棉花面积达到8500万亩,单产80公斤以上,总产实现700万吨,缺口仍有500万吨。
“现在不仅外棉进入,还有国际棉商进入。”高芳说。按照我国入世承诺,外资可进入国内棉花市场。目前已有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跨国集团之一的路易.达孚集团在内的4家国外棉企进入我国。"这些集团拥有的都是国内棉企不具备的优势:资金雄厚,抗风险能力强,既做现货,也做期货。
我国棉农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市场放开后,各类收购加工企业增加了3倍,棉企多达1万多家,但小、弱、散,自有资金少,且只做现货,应对风险能力弱,无力承担产业化经营主体的重任,目前还没有可与国际棉商抗衡的龙头企业;棉花产业链利益分割,难以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中棉协认为,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应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外来棉花是在国内棉花产不足需的基础上进口的,对棉花种植来说,影响的是增量不是常量。但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己。在全球化的今天,仍要立足国内,发展棉产业。世界产棉国都对棉农有扶持政策。美国棉花价格低廉,主要是政府补贴在价格构成中占53%。我国对棉农无直接补贴,棉农既承受自然风险,又承受市场风险,且主要是国际市场的风险。新形势下,应制定棉花生产支持政策,立足发展国内棉业,实现产业协调发展,保障棉花资源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必须找到一个农民接受、企业也认可的平衡点。”农业部信息分析处分析员李韶民说。他认为,应兼顾农工商三者利益。既保护农民的积极性,也要考虑纺织企业的实际。李韶民还认为,棉农应逐步培养风险意识。“与美国农场主相比,我国一家一户的棉农直接与市场碰撞是不行的。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竞争力的好办法。”
为尽快壮大国内棉业,中棉协建议:建立棉花最低保护价制度;建立植棉灾害保险制度;建立棉花良种补贴政策,提高单产,推进棉花专业化生产;建立棉花产业化经营支持政策,培育一批棉花龙头企业和棉花专业合作社;建立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基本出发点的宏观调控机制。
据了解,今年棉花市场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棉花企业已经出现洗牌和整合,过去一个县数百个轧花厂,优不胜、劣不汰的局面有了较大改变,一部分小轧花厂已经在整合中退出市场。“产业化是最终的出路。面对国际竞争态势,壮大我国棉业的任务已经非常紧迫。”高芳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