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缝纫工可以同时操纵两台缝纫机,不仅质量好,效率也比过去提高一倍,打破了一人只能看一台缝纫机的惯例。
这是北京衬衫厂缝纫工李国栋研究试制成功的。这个厂是生产衬衫的,全厂80%的缝纫机已经实现了电气化,但一个工人只能手不离机器地看一台。李国栋想,既然能够电气化,为什么不能像有的工厂一样,一人看一台以上的机器呢?他想首先必须使机器自动化,于是他就在业余时间研究工具,让工具来控制机头,才能按照自己的要求,生产出不同的产品。结果,他做出能缝制宽边和窄边等三种不同的压脚工具,需要缝制什么领子,他就安哪种压脚,安上以后就可以自动缝制,掌握机器的工人只需要在两台缝纫机之间续领子就行了。
资料整理/王海荣
点评
缝纫机早在19世纪末就进入中国了。
那时的缝纫机都是脚踩的,后来有了电动的,但多年来都是一人操作一台机器。
现在的一些制衣厂,每台缝纫机前都有一张疲惫的脸,说明还是每人操作一台机器。
如果让一名工人操作两台机器,效率可能会提高一倍,但工作强度也会增加一倍。
机器的发明和改进无非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二是为了减轻劳动强度。
如果只达到第一个目的,这样的发明和改进,未必会受到工人欢迎,也未必能够推广开来。
现在世界上的缝纫机已经有6000多种,其中全自动化的、电脑控制的才是最先进的,中国目前还生产不了。
小小的缝纫机,看似简单,其中的智慧含量却不低,中国几代人都在不断加以研究改进,直到现在还是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