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湖塘纺织城施工现场,南通人黄凯热情地和记者打招呼,笑得有些得意。
这位做了十几年面料生意的中年人,很庆幸自己半年前的那次选择——尽管当时面前还只是一片空地,但他依然果断拍板,拿下了6间位置极佳的商铺。“现在一期的铺子已经卖光了,舍得砸钱也买不到了。”
和许多白手起家的生意人一样,黄凯有时候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直觉。在他看来,尽管全国正在兴起“轻纺城运动”,但这个依托“织造名镇”兴起的超大市场,无论是体量、档次还是辐射力都堪称翘楚,未来几年将在极大地改变行业版图的同时,给自己带来丰厚的收益。
良好的市场反应也印证了这一点。作为我市“十一五”重点项目,湖塘纺织城一期26万平方米建筑已封顶,11月28日将全面进场装修,准备试营业。目前市场吸引了众多知名品牌入驻,全国20多个省市的2000家企业和经营户踊跃进场。
承载一方产业梦想的“航母”起航,将催动怎样的千尺叠浪?
整合:站在产业之巅
为什么单看规划就敢一掷千金?黄凯的理由很简单,纺织产业是湖塘的传统强项,有大小3000多家织造企业,以前还有4个专业市场,这样的整合是高起点的,风险也小。
湖塘镇镇长陆秋明进一步阐述说,建设如此大的市场,是基于对行业发展态势的理性把握。目前全国各地的纺织服装市场基本以本地产业为主,进入纺织“后配额时代”,有必要进行新的资源整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市场和交易平台。以前的市场为什么没能做成全国性的?因为它们是一步一步自然形成的,不是集中开发,缺乏统一规划。中国湖塘纺织城正是抓住了这样的历史性机遇,倾力打造一个全国性的市场。
在这种思路下,湖塘纺织城一出世便锋芒毕露。该项目规划总投资18亿元,总建筑面积达100万平方米,一期投运后年销售预计达100亿元,全部运行后年销售可望超过200亿元。
针对原有4家市场规模偏小,布局分散,功能单一的不足,湖塘纺织城高起点上整合资源,将原有的针纺市场、棉纱市场将整体搬迁进来,装饰市场的部分资源也将吸引进来,从而使纺织城为客户提供一个完善的交易平台,同时提供了一个商务办公与研发并举的互补平台,成为地区产业升级的新抓手。
创新:打造顶端优势
可以说,“纺织航母”能顺利起航,源于常州人发展观念的嬗变。
常州尤其是湖塘地区,纺织产业根深叶茂,也不乏规模企业的知名品牌,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全国性的专业市场,有时只能“借船出海”,制约了产业的集群化、规模化发展。“从搞实业到办市场,是一次观念上的突破。”湖塘纺织城董事长茹伯兴表示,花这么大的功夫来搞市场,以前是难以接受的,但现在大家已经有了共识——市场一方面聚沙成塔,以规模化集散形成拳头优势;另一方面消化喷涌的产能,引导企业和产品走向市场高处,是产业链中最关键的环节。
市场的换代是带动产业升级的先手。针对未来专业市场规模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等发展趋势,湖塘纺织城规划了原材料区、辅料区、面料区、服装区、物流区和综合配套区,仅一期的业态就包括棉纱、面料、沙发装饰材料、家纺、纺机纺配、五金机电等,并提供海关、商检、工商、运输等一条龙服务。
强化电子商务和产学研平台,成为创新的关键词。市场目前正积极筹建推进网上交易,每年至少能为企业节省经营成本2亿元,并与东华大学、武进生产力促进中心联合建设研发中心,辅导企业率先生产。
带动:区域新引擎
“市场对进场的经营户免去两年租金,这对我们是个极大利好。”黄凯对湖塘纺织城的“放水养鱼”大加赞赏,“这不是为了追求眼前利益,而是要长期经营下去,让整个市场兴旺起来。”
事实上,湖塘纺织城并非只是单纯的商业流通项目,而是与整个纺织产业的经营和城市的发展紧密结合。如市场将会定期举行国内一流的行业展会,提升常州的城市形象。
市经贸委相关人士表示,纺织本身是高竞争性的行业,只能通过竞争来发展。专业市场的特点是对集中度的要求非常高,对于本身强势的我市纺织产业而言,湖塘纺织城的大投入,能充分发挥专业市场对制造业的带动作用。如针对外贸的高壁垒,市场的信息网能联上全国各大市场和专业媒体,本地企业可以在最短时间内生产出产销对路的产品。
陆秋明则表示,尽管本地纺织产业有相当规模,但与上海、浙江等周边地区相比,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和集约化程度还不高,知名品牌和产业档次成为软肋。湖塘纺织城将利用专门的新品研发机构,为企业提供更新换代的新产品实样,这对产业升级换代很有好处。此外,大市场还将在知名品牌的打造、集团企业的组建方面有不可取代的优势。
对于加速中的现代服务业而言,湖塘纺织城同样举足轻重。每年数百万吨的原材料和产品吞吐量,能刺激当地运输业、仓储装卸业的发展;市场将聚集内部及周边5万左右人流,新增就业岗位5000个以上,由此带动相关服务业态的聚集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