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这就是我们熟悉的那座南公园——300多年前,它占地33公顷,仅仅湖面就有13公顷;100多年前,这里遍种桑树,左宗棠在此开设的桑棉局生产的丝绸质量不逊于苏杭;之后,又有官员建造楼阁、栽种梅花等观赏性植物……福州文人骚客的笔下,南公园比苏州园林更有韵味。如今的南公园,又是什么模样?沧海桑田数百年,还有几人了解它的历史?
“耿王庄”里繁华事
走访:
园中心一湾水塘,这就是曾经面积达到13公顷的湖面,如今看上去,虽然略显局促,倒也碧波如洗,微风起处,细波层层。湖心小岛,塑料布围绕着,小门紧锁。附近店主介绍,天气晴好的夜晚,会有许多游人在碧波小岛上载歌载舞。小岛空间本就局促,可能是为方便移动舞步,遂将湖心岛原有一小亭迁至岸上。南公园是沉默着的,刻在它身上的痕迹需要我们去沉重地翻起。
钩沉:
福建省文史馆卢美松馆长介绍,南公园始建于明末,三藩之一的靖南王耿仲明之子耿继茂移藩福州后,即强征福州水部门至南台路通桥一带田园及民房,作为驻兵营地,并大兴土木,王府高墙深院、别墅雍容典雅,甚至有养象、养鹤之所,称“耿王庄”。
耿继茂之子耿精忠袭其父王爵,“以税敛暴于闽”,并于康熙年间继续扩建别墅,并更名为“精忠别业”。面积达33公顷,仅湖面就占13公顷之多,楼阁、池馆其陈,泛舟湖中更不失为一桩美事,还有山丘、河渠,能通潮汐,以其园林幽胜,著于城内外。
南公园、十二桥附近老人都知道,当时“精忠别业”范围直从现南公园、十二桥、象园直到王庄,王庄、象园等多因靖南王家产业而得名。因耿自号“南公”,故其花园别墅,后人称“南公园”。
一副对联两个故事
走访:
游泳池、各色动物假山、夜总会……园内显得有点热闹而繁杂,虽然老人们在园中也有所乐,饭后散步至此,可是仍嫌太过嘈杂,“失了南公园原来的身份。”
南公园中所植树木,多以福建本地树木为主,有樟有榕有桂有荔枝等,郁郁葱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满眼鲜绿,丝毫不觉寒冬已至。只有池塘一角,枯萎凋零的荷花群,方觉凄清。
小雨淅沥处,凭栏倚望,如镜面般波澜不惊的湖面,方存古意,周围的石栏、两座对望的石拱桥、依水而建的豪华石舫,曾经多少楼台,桑柘馆、荔枝亭、藤花亭、望海楼等,都已付烟雨中。
钩沉:
园中曾有荔枝亭,楹联上书:“亭馆问谁家,数里莺环排绿树;蚕桑兴美利,沿村衣被胜黄棉”。此联后半句写的是一位清末名将左宗棠,这位文武兼修的将军,眼光独到,因地制宜,曾在此开设桑棉局。
清同治五年(1866年),深谙西方“与民争利,不若教民之兴利为得”、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响应洋务运动,把桑棉作为发展民族经济的一大突破口,授民以养蚕种桑、纺织之道,意欲提高当地的丝织品产量。一时间,园中桑树成阴,养蚕风行,丝织品质量不逊苏杭。不过由于各种因素,福建丝织业在左宗棠手里,仍然没有发展起来。
荔枝亭楹联上半句说的却是继左宗棠之后,入主南公园的另一将官王凯泰。据卢馆长查阅资料得知:光绪中,王督闽,捐金修复,栽种梅花十三本,更名“绘春园”,园内亭榭参差,湖水澄碧,有苏州园林之称,春秋佳日,游客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