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蚕桑育种攻关组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5年的攻关,课题组在桑蚕新品种选育、优质蚕种生产新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
“十五”期间共育成并通过四川省审定的新品种有7对(个),鉴定新技术2项,引进新品种4个。其中,培育高产优质春用多丝量蚕品种2对:923?925×928?9214和923?9215×922?9214,中秋用蚕品种1对:921×922,夏秋用蚕品种1对:1303×1302,专用蚕品种1对:923?9215×952?956H;培育优质高产新桑品种2个:川799、川826,引进优质高产新桑品种农桑14号和超高产人工三倍体新桑品种嘉陵20号,引进春秋兼用蚕品种871×872和夏秋用蚕品种洞庭×碧波,研究优质蚕种生产新技术2项:削茧机和超高速雌雄蛹自动分选机。超额完成育种攻关任务。其中,优质高产春用蚕品种923?925×928?9214经省级室内鉴定和农村大面积中试,结果表明:该品种饲养容易、产量高,单张产值可增收20%以上,被四川省蚕种管理总站确定为“十一五”春蚕期重点推广品种,为四川省家蚕品种第五次更新换代提供了优良蚕品种。课题组“十五”期间获成果奖4项,其中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发表论文96篇;申请专利2项,授权2项。
一、品种选育取得重大进展
“十五”期间,蚕桑课题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团队协作精神,立足市场需求,育成的桑蚕新品种在高产、优质、健康性、抗性等方面均表现突出:
1.高产、优质、强健性新蚕品种选育取得重大进展
采用杂交育种与纯系分离技术育成春用多丝量蚕品种2对:“923?9215×922?9214”和“923?925×928?9214”。这两对品种健康好养,茧丝质优,在鉴定中均以菁松×皓月作对照种。“923?9215×922?9214”主要 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万蚕产茧量22.06公斤,较对照种提高9.05%;万蚕产丝量4.332公斤,较对照种提高12.05%;解舒丝长1038米;净度94.12分。“923?925×928?921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万蚕产茧量21.96公斤,较对照种提高10.63%;万蚕产丝量4.162公斤,较对照种提高12.52%;解舒丝长1125米;净度96.38分。
育成中秋用蚕品种1对:“921×922”,新品种以夏芳×秋白为对照,921×922万蚕茧层量4.703kg,比对照4.270 kg提高10.14%;万蚕产丝量3.575kg,比对照3.200 kg提高11.72%;茧丝长1224m,解舒丝长1026m;解舒率84.12%,比对照82.12??提高2.00%;洁净94.5分,与对照相当;鲜毛茧出丝率19.11%,比对照提高1.00%,各项经济性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育成强健性高产夏秋用新蚕品种“1303×1302”,新品种四龄结茧率93.63%,较对照种(91.63%)高2.00%;虫蛹生命率92.69%,较对照种(90.03%)高2.66%;万蚕产茧量19.24公斤,较对照(18.33公斤)高4.96%;茧丝长1175.9米;解舒率85.83%;解舒丝长1009.3米。
2.丰产、优质、抗性新桑品种选育取得重大进展
育成新桑品种“川799”和“川826”:川799是通过杂交育种与辐射诱变技术相结合培育的适应四川盆地栽培的优质、高产、高抗新桑品种,丰产性能好,全年平均亩桑产叶量1551.3?K,比对照湖桑32号高11.4%;万头茧层量4.79?K,比对照高7.8%;五龄担桑产茧量4.56?K,比对照高9.5%;具有高产、优质、高抗的突出优势。
川826是通过辐射诱变与复合杂交相结合的方法选育的新桑品种,全年亩桑产叶量1819.6 kg,比湖桑32高 13.9%;万蚕产茧量、万蚕茧层量、五龄担桑产茧量分别比湖桑32高 8.88%,8.80%,13.51%;亩桑产茧量、亩桑产茧层量分别比湖桑32高 28.2%、27.6%。是一个品质特优、高产、抗桑细菌性黑枯病能力强,抗旱,既适宜于夏伐更适宜春伐的优良新桑品种。
3.品质和特色育种获得突破
“十.五”期间,利用位于第18号染色体上的暗化型基因,育成了全国唯一的灰黑蛾蚕品种“923?9215×952?956H”,该品种能在生产一代杂交种时根据蛾色的不同辨别对交品种是杂交还是纯对相交,能使蚕品种杂交率提高到100%。
4. 蚕业机具研究获得重大突破
“十.五”期间,成功研制出削茧机、雌雄蛹自动分选机,削茧速度达到10公斤茧/小时以上,分选雌雄蛹速度达到100公斤蛹/小时以上;选出的雌雄蛹准确率达到99%以上,以保证蚕种生产杂交率99.5%以上,大大提高削茧、选蛹速度,确保及时削茧、准确分选雌雄;采用电子、机械等先进技术,突破鲜茧常规检测技术和方法,研制成功适合国情的快速试缫检测机、智能型数显式含水率测定仪、智能评茧仪,在国内外均为领先水平。
二、获国家专利2项
申请国家专利2项,授权专利2项。
专利名①:智能型数显式评茧仪,专利号:ZL03233259.9。
专利名②:雌雄蛹自动分选机, 专利号:ZL200420033159.5。
三、大力示范推广新品种,促进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十五”期间,推广使用新蚕品种11余万张;新桑品种川799和川826分别推广40万亩和25万亩 ,占全省桑园面积的25%和15%;茧层含水率测定仪和智能型数显式茧层含水率测定仪在全国13000余个茧站中应用面占42%,蚕茧检测仪器设备首次出口肯尼亚、印度,实现了我省蚕业机具出口零的突破; 削茧机、超高速雌雄蛹自动分选机在全国15个产茧省市的蚕种场应用各250多台,应用面占全国蚕种场的近20%,对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加大了育种方法、材料创新的研究力度
蚕桑育种攻关课题组在新品种选育中,还紧跟国内外育种的最新研究动态,加大了先进育种方法和育种技术的研究力度,并初获成效。在家蚕遗传育种研究中,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展开了家蚕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的基础研究,家蚕不同地理品种的分子系统研究,家蚕几种形态基因的RAPD标记研究,以及家蚕病毒病、微粒子病的PCR检测、RAPD指纹图谱研究等,研究记录了突变基因100余个,对各形态标记进行了基因定位。应用斑纹、眠性、体色、茧色等性状,育成了大量实用性品种。并将常染色体上的茧色基因、斑纹基因转座到W性染色体上,通过系统选育育成茧色限性蚕品种“995?997×936?限82”,有望在“十一五”培育成功。
进行桑树特色、功能基因的筛选、克隆与应用研究,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进行桑树基因工程育种,重点进行桑树高产基因、品质相关基因、抗旱基因的筛选、克隆及转基因研究,以提高桑树新品种的桑叶蛋白质含量、抗病性和对除草剂的抵抗能力,育成转基因桑树新材料、新品种进入田间试验,结合染色体工程育种开展桑树人工多倍体育种,利用化学诱变或辐射诱导四倍体材料,现已筛选出优良川桑人工四倍体材料200余份,组配人工三倍体杂交组合50余个,选育人工三倍体新桑品系15个,其中,已有2个品系进入区域试验,有望在“十一五”培育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