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产业是河北的十大支柱产业之一,然而目前河北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透露的信息显示,现状并不容乐观,必须打好“绿色牌”,才是振兴河北纺织服装产业的必由之路。
“十五”期间是我国纺织工业发展最快、步子最大的五年,尤其是我国加入WTO、纺织配额全面取消,为纺织行业融入全球、扩大国际合作提供了有利时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纺织品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纺织行业已经进入历史最好的发展时期。同期,我省的纺织服装产业,同样取得长足的发展,涌现出一批纺织服装率先发展的县份和企业。纺织服装的出口,在河北出口产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目前的现状并不乐观。制约河北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瓶颈”,除尚未摆脱粗放型规模扩张模式、行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较差、品牌推广能力不足、人才流失严重外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国家质检总局颁布实施的《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
作为我国第一个有关纺织品安全性能的强制性标准,对涉及人身安全的甲醛含量、 PH 值、色牢度、可分解芳香胺、异味等项目作了明确规定,其主要内容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质量要求基本相同。有关专家认为,这一强制性标准的实施,对河北省企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现实情况是,河北省纺织服装生产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家庭作坊式生产占很大比重,一些企业设备和技术能力较差,无法有效控制产品质量,“绿色”意识不强。
今年 9 月开展的“河北质量千里行 纺织服装安全行”活动,也证实了这一点。这次活动,先后对纺织服装特色产业集中区域的宁晋、清河、磁县、容城、高阳等生产、经销企业进行了检查,在被检查的 22 个企业中,共抽查了 13 个产品,经检验,抽检产品不合格率高达 23% ,不合格原因主要为产品安全性能指标或标识标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
部分专家学者和企业家认为,当前亟需破解的“瓶颈”,就是纺织服装行业必须按照《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在原材料、成品检验等各类检验中将安全性能指标作为重点加以检验控制,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和工艺,提高人员素质,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开发生产“生态”纺织服装产品,打好“绿色”牌,才能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得到长足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