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
服装市场的供与求
常来阿里,屡屡搜索服装求购资讯,也努力跟帖和发布商业信息,然后巴望着可大可小可轻可重可远可近的定单,最终却只能顾影自怜哀怨郁闷。头痛啊!
年初创业,选择传统的批发经营模式,借助曾经操盘过全国品牌专卖的理念,清晰定位产品的方向,但虚拟的阳关大道被市场的洪水冲击早早已出现大面积的坍塌和崩溃,悲观地认为,再进一步,怕是陷入浑浊的急流而遭灭顶吧。揪心呢!
服装的供与求真的严重失调吗?
综合分析,大概答案肯定。那仅仅是统计数字表现的骗局而已。
君不见供与求的疑惑接近对等吗?其实情恰似河两岸的人群,都希望渡到对岸却苦无信赖的船只或艄公,即使“阿里”充其量类比一座独木桥罢了。“阿里”的初衷可是全天候不间断通行的高速公路啊。
如何面对这般的尴尬?
解析一番:
1、 信息不对称;无论供或求,有意无意掩盖真实性,寄托于面谈,寄托于产品之外的手段来打动对方而获得合作;所以不断增加交易成本,导致迁就型的供求关系,难培养忠诚的客户,市场的繁荣也就成为泡沫性的繁荣。
2、 单相思心态;刻板地制定合作的条件,总喜欢高攀,孰不知高攀并不能带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连锁效应,如果说有益处的话,那也只是暂时满足“打肿脸充胖子”的虚荣。我们可以这样设想,火车头拉“手扶”或“波音”的引擎安装在“面包”上的结局。
3、 自恋情节;服饰是种语言,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解读,但能强求表达一致吗?尤其求购的一方,大部分实体本来处于被动的境地,却按自己的推理及领悟要求供方的产品必须怎样,那不是自寻烦劳吗?因此把十之八九的工作全部花费在比较、选择、咨询等琐事上,等岁月老去风华不在,悔之晚矣。我有一位同行说服装是保质期最短的快速消费品,道理真如此。
4、 低估服装的准入门槛;以为三两万就可以自我创业了,资金限制不高确实不假,但工夫在诗外的古训却被忘记了,举例开店吧:前期的准备就包括市场分析、消费群体调查、竞争对手分析、当地风俗习惯的禁忌等,然后选址、装修、进货渠道,再就是安全库存、盈亏平衡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