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经验丰富的日本专家已经成了我们的智囊团。”基地位于浙江台州的通宇控股集团是一家生产缝纫机的企业,董事长陈晓青这样谈到自己在日本设立研发中心的意义。同样是台州缝纫机行业龙头企业的飞跃集团,也把自己的头脑伸向了海外。近年来,国外先进的技术和人才正吸引着“浙江制造”走出国门,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
一个研发中心一年的投入就要上千万元,虽然费用不小,但是飞跃集团董事长邱继宝还是投入得很坚决:“人才不一定为我所有,但要为我所用。”据介绍,现在飞跃集团已经着手在欧洲和日本设立研发中心。通宇也把自己的战略触角伸到了日本。陈晓青说:“我们能够生存就是找准了市场缝隙,虽然是缝隙,同样需要科技创新。我们在日本聘请了一批有经验的专家,每年的支出费用也相当可观,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他告诉记者,在日本的三个科研组已经为企业提供了不少新产品。
把国外先进的技术和人才“为我所用”,是渴望“走出去”的浙江民营企业最纯朴的心愿,他们希望借此能拿到一手的资料,用国外的技术武装自己,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浙江纺织服装企业已在境外设立了300余家研发和产销机构,遍布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浙江省工商局相关负责人在谈到浙江品牌国际化时,说出了这样一组数字。
据介绍,一些有实力的浙江纺织服装企业早就开始在境外设立科研设计中心,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信息、人才资源开发新产品,在浙江组织生产,在国际市场上销售。1999年,奥康集团就在意大利建立产品设计开发中心,直接聘用国外优秀设计师。2001年,康奈集团主动申请加入英国的SATRA国际鞋类研究机构,以便更好地掌握国际最新鞋类技术信息和鞋业发展动态。2002年,“法派”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设立了服饰研究中心。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杭州国越纺织有限公司,规模虽然不是很大,2006年也在意大利科目建立了家纺设计中心。近年来,通过与国际买家的接触,浙江的产品更加符合国际市场的“口味”,在外贸出口上保持了稳定的增长。
“借脑革命”在浙江的轻工纺织行业逐渐普及起来,除了台州的缝纫机企业,温州的鞋企和服饰企业,浙江其他民营企业也都纷纷在国外设立合作研究机构。专家表示,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能够使产品符合发达国家的标准、技术、市场准入制度,有利于企业产品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