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历史,不难发现中国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发展过程呈现出明显的三道“分水岭”,即“地摊式”、“大棚式”、“商城式”。
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现的,改革开放的浪潮唤醒沉睡中的市场,“地摊式”表现为买主向卖主主动靠拢,一块布、几件商品组成一个小摊。约90年代前后,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基本踏过“地摊式”的初级模式,开始更新换代步入“大棚”经营的时代,有了可以遮风挡雨的一片“天”,不必经受风吹雨打,买卖依旧进行,同时商人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到了90年代中期,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激活了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大型商城拔地而起,商家则是应着“招商”呼唤,大踏步进入“商城式”经营模式,专业批发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
从“产地型”到“集散型”
从中国纺织服装市场的形成发展来看,“产地型”和“集散型”是其两种基本的类别。产地型批发市场的形成是某个地区在某个历史时期,利用其纺织服装生产、加工的资源优势,生产的服装种类多、款式更新快、价格低廉,靠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顺应市场需求,逐渐发展起来。集散型的批发市场是借助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地理位置、交通、信息等方面的条件,汇集大量的纺织服装商品,对本地及周边地区吞吐辐射,形成循环状态。
专业市场为众多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交易平台,或者说一个服务平台。专业市场在发展过程中,正在变成一个展示企业形象、品牌、服务等的信息中心,企业利用市场树立品牌形象,打造知名度和美誉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薇表示:“自2005年11月底起,流通领域已经全面开放。过去,专业市场在承担批发功能这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我们国家没有大型的批发组织,2006年后乃至以后更长的一段时间,会有大量国际上的批发形式进入中国,这会对传统的专业市场产生冲击。所以专业市场未来的功能升级、组织形式的变化和交易方式的创新,必须提到日程上来。”对于未来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模式,有关业内人士也表示,现下国外很多地方都逐步用专业性的展会或电子商务来替代长期性的专业市场,但是由于中国人口总量众多,区域人口密度大,同时信息产业整体并不发达,硬件配套设施也不尽完善,所以目前还是保留着在传统的固定场所长期交易的习惯,而从长远来看,这类场所将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
服务型市场成为发展趋势
不久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对国内的300多家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作了一个调研。从调研结果看,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产业结构应引起行业内外,特别是专业市场投资商更多的关注。
从类型上看,从最早的市场形态“集贸型市场”到“商厦型市场”,再到最近两三年逐渐发展起的一批“新型专业市场”。
新型市场的最大特点,是市场服务体系比较完善,特别是在服装这一块,能够向品牌服务经营的业主提供一个很好的环境。协会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纺织服装市场在行业内是按整体来分一、二、三级的。依托产业资源、依托中心城市、直接和生产厂家进行联系的,这些是一级市场;二级市场是以交通枢纽为基础的市场,它们是进行批货、再向下一级延伸;第三级市场是面向终端的一些市场。目前的国内纺织服装产业有一个梯度转移的趋势,从沿海发达地区向劳动力比较丰富、生产力比较富裕的地区转移。
调查发现,目前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发展趋势,更多的指向是品牌服务。从产业链上讲,综合性市场大多希望能够尽量覆盖整个产业链,包括原料市场、面料市场、服装加工市场等。从市场的规模上讲是越来越大,老市场在扩建,新市场建设也是一个比一个大。硬件条件和大型百货商场也是不相上下,有的条件甚至超过大型百货商场。同时,新市场发展趋势是更加注重整个市场的软件建设,不仅是金融服务、商务上的服务,还包括法律服务、物流服务、信息服务,这些品牌服务是新型市场发展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