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性打折、清仓打折、促销打折、断码打折、反季节甩卖、抢鲜出清,令人眩晕的促销名目到底孰真孰假?普通消费者到底能否获得实惠?
主 持 人:本报记者 李国栋 业内专家:谢 冰 某商场经理:宋先生 供 应 商:吴文军 消 费 者:张 晓
主持人:秋冬是服装销售的旺季,各大商场在这个时候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买500送200”、“买满300送100”,各种打折优惠、购物返券令人眼花缭乱。到底这些打折能给老百姓能带来多少实惠?买什么折扣的服装才是价廉物美呢?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人士,听听他们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消费者:促销有“欺诈”之嫌
张晓:近日,我在某百货商场购买了一件价格为26元的“特价童装”,撕开标签后发现这件童装原来的价格标签上标的就是26元,于是我马上就把衣服退了。“先提价,再打折”已经成为某些商家坑骗消费者的秘密武器。还有,“十一”黄金周期间,我的一个亲戚在某商场花费1000多元后,兑换到300元的“返券”,后来发现好几个品牌的柜台都不收券。作为普通消费者我觉得,商场返券、打折促销活动是套牢消费者的一个“陷阱”,其中隐藏着很多问题,有的甚至还有“欺诈”之嫌。
商场:为保赢利各施手段
宋先生:由于频繁的打折返券使服装厂家、经销商蒙受了一定损失,为了不损失太多利润,很多生产厂家或经销商都会抬高商品的售价,原来最低的加价率是成本×3.5,现在可能会涨到成本×8。商场要做打折返券等活动,一般会提前很长时间发出通知,这给厂家和代理商加价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商场获得利润有几方面渠道。一是售价上扬;二是限制参加返券活动的品牌,并控制参加活动商品的销售量;三是不及时返回供应商的货款。有业内人士算过一笔账,如果按1%至2%的扣点算利,只要商场延长占压供货商的货款一个月,就是一两百万元的进账。对于刚刚过季或即将过季的正品服装,如果促销的折扣低于6折或5折,对于一般的经销商来讲,就已基本无利可言。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经销商就会以次充好。
目前,市场上除了30%的大品牌不参加或者很少参加商场促销外,剩下70%的品牌供应商都要经常性地应对各商场的返券活动。一些大品牌因为要维护品牌形象可以不参加返券活动,但90%的品牌供应商由于担心市场份额萎缩,或迫于商场施加的压力,就不得不参加。所以,有个别小品牌或者代理商为了赚钱,不顾品牌形象,也会做一些手脚事先提价。对于这种行为,商场原则上是不允许的。
供应商:减少库存 刺激销售
吴文军:由于品牌服装经营的利润较高,所以季节性打折只是一种经营策略,还是有一定利润的,清仓促销打折的目的是推广新产品,也是为了减少库存,盘活资金,刺激消费,可如今面对日益成熟的消费者,要想激发他们的购衣欲望比较难。打折只能得到消费者有限的欢迎。
此外,服装的更新速度很快,一些女装的“保鲜期”比蔬菜还短,一旦过季就没有市场。通常情况下,生产厂家会根据库存量的多少制定折扣幅度。比如,当某款服装销售了一半时,价格开始打折,库存越少售价越低,以便加速周转。
业内人士:行业自律亟待加强
谢冰:打折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容易使消费者对打折商品产生不信任感。其实,我们发现那些不打折或较少打折的品牌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的消费群体比较稳定,品质信赖成为相互依存关系的基础。信誉是商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失去了信誉,消费者就不会买你的账。最终,受伤害的不只是消费者,还有商家自己,严重的可能危及整个行业。
因此,有关部门已经对商场这种不规范的促销行为,通过颁布法律法规的手段进行规范,同时还需要行业建立有效的行规进行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