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临平开了一家家纺厂的张国华刚从非洲考察回来,他兴奋地介绍,他工厂的产品在非洲大受欢迎,为此,他将开启企业的“非洲经贸计划”。随着中非合作论坛的举行,以及海关“零关税”政策的实施与扩大,非洲这块蕴藏着丰富自然资源的美丽土地,吸引了更多的浙江加工制造业开展对非洲的经贸活动。
据杭州海关统计,去年浙江省对非洲地区双边贸易达到了48.4亿美元,与2000年相比翻了两番多,而今年仅前10个月,浙江省对非洲出口就已经达到44.4亿美元,与浙江有贸易往来的非洲国家和地区已有59个之多。
一系列措施为双边贸易提供良好机遇
我国自2005年1月1日起给予非洲最不发达25个国家的190项商品特别优惠零关税的待遇,涉及商品主要包括原产于受惠国家的水海产品、农产品、矿产品和工业原料、纺织品等。日前在北京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上,我国政府又出台了8项扩大对非洲援助规模的措施,其中包括将非洲最不发达国家输华商品零关税待遇受惠商品由190个税目扩大到440个。
一系列措施的出台,为浙江省企业开展与非洲国家间的双边贸易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据统计,目前参与对非洲双边贸易的浙江企业已由2000年的1328家增加到了去年的6924家,增长了4.2倍,浙江与非洲火热的经贸“情缘”正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尝到了甜头。
纺织品、鞋类商品一直是浙江外贸的“拳头产品”,也成了浙江与非洲经贸“情缘”的见证者。今年前10个月,浙江省对非洲出口纺织服装21.8亿美元,同比增长27%;出口鞋类3亿美元,增长31%。此外,浙江对非洲出口机电产品的“胃口”也不小,前10个月出口机电产品11.6亿美元,增长36%,尤其是汽车和汽车零件出口成倍增长,成为浙江省对非洲出口商品的亮点。在进口方面,前10个月浙江省自非洲进口9.4亿美元,增长35.7%,原油、原木、农产品、棉花、铜矿砂等资源类商品成为进口主角。
浙江与非洲具有经济互补性
就在许多浙江企业向非洲出口各类生活用品之际,我省舟山的许多渔民也已悄然开始与非洲的一些国家进行远洋捕捞的合作。
杭州海关一位业务部门的负责人认为,浙江与非洲间这份甜蜜的经贸“情分”缘起于两地经济的互补性。一方面,非洲经济相对落后,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而浙江省加工制造业水平较非洲而言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尤其是纺织服装、鞋类、箱包、塑料制品等生活日用品在非洲市场很受欢迎。另一方面,非洲自然资源丰富,渔业资源富足,农业中经济作物如咖啡、可可、甘蔗、棉花、花生、油棕、腰果、剑麻等的种植占有相当比重,石油、天然气、铁、铜、铝、贵重木材如红木、黑檀木、花梨木等都有可观的储量,黄金和钻石更是久负盛名;而浙江省是个资源小省,绝大多数工业经济必需的生产资料要从国内和国际市场获得满足。
浙江与非洲国家间存在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不同的比较优势,但目前整体贸易规模还较小,今年前10个月浙江省与非洲的贸易额只占同期全省贸易总额的5.8%,浙江与非洲的双边贸易还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