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缝制设备领域,你不可能不被这个名字击中,中国“标准”。“标准”,以其60年长盛不衰的持续发展,卓有成效的变革创新,成为我国缝机行业乃至民族工业昭然于世的一面旗帜。
民族工业需要榜样,“标准”就是样榜。行业太需要标准,“标准”给了我们高标准的期许。我们感怀的不是“标准”的历史有多长,更不是“标准”的历程有多辉煌,我们需要探讨的是,“标准”凭什么经历新旧两个社会的变迁,经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变革,经历企业文化承东启西的变化,仍然生机勃勃?我们更关注“标准”面对未来的严峻挑战有何应对方略?
说到“标准”的品牌建设,翁锡明是不能不提及的。“标准”股份的掌舵人现任董事长翁锡明,是一位标准的“标准人”,进入“标准”公司35年来,从一线普通工人一直到决策层高端,可以说对“标准”的一草一木深怀感情,对“标准”的一针一线了然于胸,尤其是在掌管多年的营销领域,更是拿捏有度,收放自如。
翁锡明有一个“品牌在渠道中成长”的理论,是很有见地的。他告诉记者,当下市场竞争的焦点是品牌,而品牌竞争的制高点是技术,支撑点是质量,落脚点是渠道,消费者则是一切竞争的起点和终点。顾客是值得敬畏和尊重的,而这种尊重的传递接触点恰恰落在渠道环节。可以说产品提升到品牌的高度,其中渠道是沟通燃点,“渠道为王”的说法既形象又到位。
记者趁着参加“标准”60年庆典之机,出席了翁锡明主持的销售工作会议。他对国内外缝制设备领域的销售形势看法独到.分析精准,许多术语数字烂于胸,出口成趣。记者在求证“标准”公司渠道建设方面的问题时,得到的回答是,翁董主持销售环节的时候是说实话办实事说到做到,深得“诚信是天,务实是地”的营销真谛,备受代理商的尊敬和信任,怪不得成都的代理商张先生因车祸拄着双拐也坚持从千里之外赶到西安参加销售工作会议。
看来建立互信共惠的厂商关系,是“标准”公司做大做强的法宝之一。这虽然并不神秘,但要真正做到厂商关系的和谐顺畅,却是现实性的难题。而翁锡明的高明之处就在他能想方设法做到办妥。记者接触“标准”公司代理商不在少数,他们对翁董的行事理念和工作作风颇为认同,普遍表示很感动很佩服。正是有了这样一个高度信任敬业的厂商运作机制和十分和谐的工作氛围,才使“标准”品牌得以扎根消费者内心深处,“标准”是上帝心目中的标准之说不胫而走,“您的满意,我的标准”也广为传播。
而在“标准”品牌建设中,翁锡明这样的作局人又何止成百上千!
有一个段子表现了企业业态镜像,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死在了明天晚上,看不见后天升起的太阳。我们处在一个对手环伺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不易,发展更难。
问题是,“标准”为什么能历经60年而弥新?是创新!这确是一个尽人皆知的答案。关键是一样的题目“标准”却给出了不一样的解法,这才是“标准”值得我们景仰的地方。
“标准”公司是一个懂得整体创新的公司,翻一翻“标准”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标准”的创新几乎涵盖了公司的方方面面。从技术创新到制度创新,从机制创新到体制创新,从管理创新到流程创新,从营销创新到服务创新,从整合创新到文化创新。创新随时间伴随“标准”发展全过程,随空间进入“标准”成长全领域,且鲜有失败。如此360度的系统创新让同行很难高企。
“标准”公司创新极具实效性,这集中体现在技术创新领域。“标准”向来是我国缝机行业的技术先锋,质量。过硬的代名词,在消费者中享有极住的口碑。取得如此地位并不容易,这得益于“标准”独特的技术研发体系,“标准”是国内最早建立“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缝制企业。与德国、日本等缝制强国数十家科研所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得益于独具实力的科研经费投入。“十五”期间,“标准”在科研开发经费投入上占到了总销售的6%以上;得益于独到的技术梯次研发结构。那就是手里抓一个,嘴里含一个,眼里盯一个,心里想一个,实现了研制一代,试验一代,储备一代的良性循坏,在乎缝、绷缝、包缝、特种缝四大系列全面体现技术优势。读一读“标准”股份上市公报,数字说明了一切,看一看“标准”的荣誉榜,不能不让人感慨。
“标准”公司创新独具前瞻性。“标准”公司常常成为我国缝制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往往以超前的产品领行业主先风,更为可贵的是这种前瞻性创新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前进潮流,除了代表国际潮流的直驱无油系列已经占领一定份额的高端市场外,“标准”还跻身世界前沿涉足喷气纺织机,高端电脑绣花机领域且取得骄人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标准”公司的这种前瞻性创新带来的直接结果之一是,世界缝制版图将重新—划分。
本田公司的福井社长在一张纸上兴奋地写道:“企业应该怎样成长。第一步先于别人做到,第二步先于别人想到,第三步先于别人意识到。”这与“标准”公司掌门人翁锡明董事长的“快鱼吃慢鱼”观点不谋而合。的确,作为具有世界理想和全球眼光的企业家,理性面对全球一体化浪潮的挑战,以快制胜确是一道必答题,没有选择余地。
“标准”已然站在了历史新的起跑线上,前方目标与世界同步。这不是全运会,而是高手林立的奥运会。与世界同步,对接行业顶尖水平,“标准”显然面临更艰巨的挑战。记者观察认为:“标准”公司应对国际化挑战壬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价值链条伸展的力度。现实行业市场的特点是低端市场空间拥挤不堪,高端市场容量尚大。进入高端市场的优势是行业生命周期尚未达到顶峰,而劣势是进入成本和门槛很高,但是插位高端市场,占位空白市场,沐浴相对丰厚的利润雨露,是“标准”公司进一步成长的战略机遇所在,也是“标准”能否率先完成世界知名品牌蝶变的关键所系。
二是市场空间拓展的广度。“标准”虽然在国内早已家喻户晓,但仅在国际市场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有产品的覆盖,可供拓展的空间还十分广阔,潜力相当大,因此实施以欧美市场为重点区域的市场拓展计划,是“标准”国际化旅程虫的优先原则。
三是参与国际化竞争的深度。“标准”公司与其学习的标杆企业日本兄弟公司的再度亲密接触,能否带来实质性的重大战略成果,是“标准”战略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助推器。“标准”如何携手领先者守住原有领先优势,迅速扩大规模以占领行业战略资源,挤压挑战者的生存空间,进一步提高行业的集中度,从而达到做强的目的,是“标准”公司又一个国际性挑战课题。
四是国际化公司的动力替代的程度。一般地说,我国目前行业企业的驱动力量往往来自个人驱动,这是十分中国式的动力机制,但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个人驱动不得不让位于系统驱动。国际化公司可以由企业精神领袖来率领,但发展动力必须由组织、制度、团队等整合成型的系统力量来提供,精神动力则由企业领袖输出。国际化背景下的“标准”也不会是世外桃源,全球化进程的动力替代带来的挑战难以回避。
新的起点就在眼前,挑战无处不在。历史见证了“标准”公司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基因。摆在“标准”公司面前的是争取新的更大的光荣和辉煌。记者从一线采访中对“标准”公司的战略眼光,技术思想和企业文化深有体会。相信“标准”公司在新一代领导人的带领下,依靠集体智慧和力量在国际舞台必能长袖善舞,使命必达。记者深信有朝一日“标准”公司的伟大实践一定会被写进《标准攻略》或《标准谋略》这样的一部书里,题记的主题词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