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通产业链,打造大纺织”一直是中国纺织工业力推的重要举措。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作为业界热捧的专业展会,已经成为连通产业链的最佳实施平台。然而,刚刚结束的本届博览会上所凸显的创新理念又将连通产业链提升到新的高度。
日前,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圆满落幕。本届博览会云集了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2029家展商参展,展出面积达80500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27.8%。其中海外展商616家,意大利、韩国、德国、葡萄牙、日本、土耳其、中国台湾、泰国、巴基斯坦均以展团形式参展,奥地利、美国、瑞士、中国香港等地的优秀企业也在展会亮相。与此同时,最值得关注的是来自2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国内参展商,雅戈尔、阳光、如意、海天轻纺等知名企业在展会一展风姿,江苏盛泽、浙江萧山、广东西樵和中国麻纺协会等地区和组织也以展团形式亮相展会。他们用创新这把重锤打造着中国产业链的每个部件。
产业创新迫在眉睫
国家近期工业普查结果显示,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达0.16%,纺织行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达0.3%,化纤行业研发投入强度仅达0.47%。而在今年北京国际面料展中,欧洲的参展企业大部分研发强度为5%-10%。中国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秘书长杨兆华认为,中外企业研发能力的差距,最直观地表现为产品档次和营销手段的差距。在每年的面料展上,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还是以国外展商居多,他们与中国企业错位经营,走差异化产品开发之路。今年组织高技术、高时尚性的面料制品生产企业参展仍是日本展团的参展宗旨。
由于研发投入少,产品附加值低,我国大多数面料竞争只能靠规模。但随着成本大幅上升,靠规模竞争已行不通了。今年上半年,棉花每吨价格比2005年上涨了2000-3000元,并一直保持在高位运行;而涤纶价格由于受到世界石油供需的影响,每吨也比2005年上涨了2000多元,同时电力价格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也给企业增加了不小的负担。改变以产能扩张为主的发展方式,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企业激烈竞争环境下惟一的选择。
产品创新初结硕果
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上,记者欣喜地看到,创新正在逐渐成为中国纺织企业面对竞争压力的自觉行动,而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无疑也就成为了创新企业比武的重要平台。
和一些初尝创新之果的企业相比,鲁泰在产品创新上已走在了前面。此次,鲁泰在面料展上亮相的220支、240支双色织面料可谓国际领先。
当众多中国纺织企业还在为3%-5%左右的利润苦苦奋斗之时,山东如意集团超细180支毛纺面料的卖价已是每米40美元,能创造50%的利润。做高端产品已成为如意的明确定位。在面料展如意展位现场,看到前来洽谈贸易的人流络绎不绝。
当来到江苏阳光展台前时,这里的创新产品依旧令人目不暇接。特别是其打出的半精纺概念使面料创新更具内涵。90%的棉与10%的羊毛塑造着怀旧的美丽;95%的毛加上闪烁的金属丝营造的是时尚的感觉;50%的毛再配以丝和棉呈现的又是一种流行风景……靠研发、靠技术创新获取高附加值已成为众多中国纺织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产业链接走向务实
产业链不完备,中国纺织业要想做强也只能是一句空话。杨兆华认为,中国服装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消费者对服装功能细分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服装企业在前几年对面料提出了很高要求的基础上,开始对辅料也提出了高要求。
据观察,在今年的面料展上,辅料企业参展明显上升,而且组委会还专门辟有辅料产品流行趋势发布区。让日益发展壮大的辅料行业同样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
杨兆华介绍说,中国辅料业经过多年的迅猛发展,也已具备了为中国服装业发展配套的能力。面料展应该为辅料行业领军企业提供施展的平台。除了为辅料企业提供更多展现机会外,面料展还增加了辅料展出面积,也是为了真正兑现面料展长期倡导的一站式服务承诺。
杨兆华坦言,中国面料行业,已经有了不少响当当的企业品牌,如阳光、如意、迈亚、海天。但却少有让人熟知其产品品牌。这一方面是因为面料比服装离消费终端远,品牌传播不如服装快捷。另外,面料企业还没有做好品牌运作的准备。中国的真正面料品牌可以说是还在襁褓之中,并未在市场经受风雨检验。
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上,组委会力推高档面料与服装设计的结合,并为服装设计师和面料开发设计师营造了交流沟通的互动平台。业界权威人士认为,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开创了一个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衔接的理想平台,并锻造出创新的利器为中国纺织产业链不断打磨。 |